-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推拿之腹泻;一、概述:;
转归及预后
1)若起病急骤,泻下无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2)若久泻迁延不愈,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西医学称为小儿腹泻或腹泻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小儿肠炎、秋季腹泻等。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二、病因病理; 1、感受外邪:泄泻的发生与气候密切有关,寒湿暑热均可导致脾胃大小肠的运化传输功能失司,而造成泄泻。
;
2、内伤乳食:若喂养不当,饥饱失常恣食油腻,生冷,或吃不洁的食物,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泄泻。; 3、脾胃虚弱: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所以致病因素容易损伤脾胃。又如小儿的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或寒凉药物攻伐太过,皆使脾胃虚弱,水谷不得运化,湿滞内阻,清浊不分,合污下走--泄泻。
此外还有惊泻,脾虚久泻而致的脾胃阳虚泄的类证。
;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
脾胃虚弱
;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胃酸分泌较少,且酶活性较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再加上生长发育快,消化道负担较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能力低:①胃内酸度低(细菌杀灭能力减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较低;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菌有拮抗作用,而新生儿尚未建立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3.人工喂养:母乳含有许多体液因子,人工喂养的食物及食具易污染,故易发生感染。 ;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3·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有脂肪球或伴有白细胞、红细胞等。
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或轮状病毒。 ;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1症状:两者都有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以脓血便多见,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2实验室检查:细菌性痢疾的大便常规见脓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 ;诊断; 辨证首先要辨清病因,属性,辨其病情,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论治。
故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指出了泄泻的病因和治法。;(一)、辨证要点
八纲辨证为主。
1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在阴、阳。
2根据起病,病程,症状特点进行辨证。
暴泻 多风寒、湿热、伤食 实证多
久泻 多脾虚或脾肾阳虚 虚证多;伤乳伤食者大便稀烂夹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气味酸臭,或如败卵;
风寒泻见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气轻,腹痛重,多呈水样或蛋花样;
湿热泻见色黄褐,气秽臭,夹粘液;
;脾虚泻见大便稀薄,食入即泻,色淡气味不臭
者;
脾肾阳虚 者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五更泻。
“泻白为寒,青红绿黑皆为热”。
; (二) 治疗原则
总则:运脾化湿
1实证:袪邪为主。伤食者消食导滞;感受风寒者祛风散寒;湿热者清热化湿。
2虚证:扶正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脾肾阳虚者健脾温肾。
3虚实夹杂者:消补兼施。
4伤阴伤阳: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三)分型论治:
1、寒湿泻:主证:便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泻,而色淡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指纹淡青。
;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揉外劳,摩腹,推上七节,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推三关--健脾止泻
揉外劳,按揉足三里--温阳散寒健脾化湿。
补大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止泻。
加摩腹--健脾和胃,消食。;加减:腹泻合并呕吐者,加清板,掐右端正,挤揉天突,三穴配合止呕吐,运达上下之气。
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
;2、湿热泻:
主证: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粘液。纳差,腹痛阵作或伴呕吐。口渴多饮、发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
清大肠,揉天枢能清利肠腑湿热积滞
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
揉龟尾理肠止泻。
加减:
热重于湿者加清天河水,湿重于热加摩 腹或推下七节骨。
;3、伤食泄:
主证:便稀、大便夹杂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腹胀,腹痛(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嗳气、呕吐、不思饮食,常伴哭闹、夜寐欠安)苔厚腻或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则: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处方:清补脾土,清板门,摩腹,逆运内八卦,揉天枢,操龟尾。; 方义:
清补脾土,清板门,摩腹,逆运内八卦--健脾和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