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的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现有的,直接摆在他们面前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对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研究是联系历史与当前的纽带,是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文化与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然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深入。本文与其说是研究倒不如说是一种思索,与其说是解决问题倒不如说是发现问题,而思索与发现就难言完美。对我们来说,以此为起点,在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研究与利用领域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面对现实,不可回避的几个矛盾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经营城市的对象还是政府应尽的公共义务? 传统民居地段的保护改造方向——原生性还是公共性? 学术界在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热情的推动者还是冷静的研究者? 知识回顾Knowledge Review 1.6 实施原则 分级性 阶段性 任何有与保护区法规及规划原则相违背者,都以有关保护区法规及规划为准予以审批 2 保护区保护与利用对策 2.1 政府的支持与作用(管理对策) (1)法律手段的完善 (2)科学完善的管理调控机制 改革保护管理机制 规范合理的保护管理程序与管理依据 (3)技术手段的创新 (4)政策手段的创新 (5)经济手段的创新 历史文化遗产修缮管理机制示意 提出申请 保护建筑师 名城保护主管部门 遗产保护更新 审查修缮计划书 专业机构 鉴定认定匠师资格 遗产更新许可证 施工 勘验/监理 主管部门保护建筑师 2.2 规划技术方面的对策 (1)高素质多层面的保护队伍 提高保护区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与敬业精神 增加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尝试建立保护建筑师制度 组建成都历史文化遗产建设与修缮的施工队伍,尝试建立匠师制度 (2)保护区建筑的保护 立面保存/ 结构保存 /局部保存 (3)街道格局的保护 (4)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5)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保持并强化街区原有功能 调整与转换街区功能 (6) 保护区环境的保护 (7) 基础设施的改造 (8) 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9) 适应性消防对策 宽窄巷子保护区保护性规划探索 1.规划区总体发展战略 (1)战略地位 (2)机遇与挑战 (3)规划发展战略定位、定性 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成都市民参与和体验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 6.2 保护性整治规划 一.保护性整治目标与原则 (一)保护目标 (二)保护原则 核心保护区建筑单体质量评价图 二.保护分级区域划分及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区现状用地统计表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占总用地(%) 1 R 居 住 用 地 4.25 60.20 其 中 一般居住用地 1.18 16.71 传统民居用地 3.07 43.49 2 C 公 共 设 施 用 地 1.13 16.01 3 M 工 业 用 地 0.10 1.42 4 S 道 路 广 场 用 地 1.38 19.55 5 拆 迁 空 地 0.20 2.83 合 计 7.06 100 三.规划实施策略 核心保护区庭院保护分片实施图 四.保护措施分类 (1)保护—保存现状,以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较完整民居院落采取保护的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维修,剔除近年加建部分。该方式适用于一类建筑及二类建筑中重要部件保留完好的建筑。 (2)改善—原有建筑主体格局不动,在保护原有院落格局、建筑风貌和治理外部环境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该方式适用于大部分二类建筑。 (3)恢复—核心区内第三类建筑,按原有格局、风貌进行恢复。 (4)整治—对质量一般,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对其外立面进行整治,体现传统风貌特色。该方式适用于四类建筑。 (5)更新——核心区内部分质量极差的建筑、影响历史风貌的现代砖混建筑、建控区内大部分多层现代建筑,应采取拆除重建的措施,进行更新建设,以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体量、布局方式、立面风貌、色彩、质感、肌理等应与民清建筑形式一致。该方式适用于五类、六类建筑。 (6)迁建——可将附近或郊县优秀的传统民居院落迁移过来。如将下同仁路55号搬迁于核心保护区内。 宽窄巷子总平面图 五.保护利用方案与对策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