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蝉的详细解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翻译】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赏析】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   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   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