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年12月初,我到北京大学参加一个研讨会,晚上在中关村图书大厦购得一本《协和医事》讴歌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出版,看后感触颇多。 本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九十年1917——2007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作者本人是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 2002年回国后投入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物的临床研究。 现任职某制药公司。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建立的,其志在世界一流的办院宗旨绝非今天大*动中的空洞口号。 她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医学大家,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 这些人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黄家驷、林巧稚、吴阶平、张孝骞、吴英恺,等等。 一个世纪前,英国思想家怀特海认为,进入大学的学生状态应该是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嘹望。 进入协和的年轻灵魂,在协和育才模式里,得以用科学的思维突破束束缚、自由观察世界,而身边许多大师营造的浓厚学术气氛,则赋予了他们内在的崇高和自律,天长日久,人格得到塑造,变得完整。 老协和的许多老师是大师,他们聚集在协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氛。 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气氛上身、入心。 有人说协和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 细分起来,协和的熏有三重境界 一是一对一,协和曾经有导师制,不仅导医术,还导道德; 二是大师聚集在一起,形成浓厚的为医文化和学术气氛; 三是气氛的保障,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系统,保证相对的自由和独立。 探究协和为什么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原因,从吴阶平的回忆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我在协和一二年级时,虽有个别科目学得较好,但总的来说,成绩平平。 三年级开学不久,我因患肾结核,动了手术,休学一年。 那时,协和的学术空气十分浓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其中有属于教师阶层的活动,有属于医学院的活动,有属于各门学科的内部活动。 医学生有权自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虽然对很多具体内容并不理解,但耳濡目染,得之于心的东西却不少。 例如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态度,客观评价前人的贡献,有条理地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论据充分地阐明观点以及预测学科在某一领域中的发展等。 我听过许多专家的精彩报告,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又阅读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外科学者的传记。 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也教给我不少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四年级开始临床实习,这个阶段主要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靠思维能力。 我学习比较主动,成绩突飞猛进,出乎教师和同学的意料,一下子名列前茅。 按照一位哈佛医学院教授的说法,一位医学生在医学院里应当完成五个方面的成长知识的增加、躯体的成长、情感的成熟、社会判断和道德操守的提高。 但在中国,全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问题,很少给予关注,但却对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医生质量,寄予了过高的期待。 内科专家张孝骞一生并没有留下宏篇大著,但是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倒是积累了很多。 *中,他的宝贵财富——五十多本写有密密麻麻病案资料的小本,随着三次抄家荡然无存。 *后他重又拿起笔记录,即使在右眼已经失明、左眼一尺以外已看不清人影的情况下,还要靠着药物维持视力继续记录,总数达五十六本。 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纸片记录,加起来他差不多记有一千多个病例。 张孝骞的学生鲁重美在《难忘一事——回忆我的导师张孝骞教授》中描述了这五十六个小本和四盒卡片 整理张老的遗物时,我又见到了那些我所熟悉的小本本,那是张老亲手记下的一些复杂、疑难病例,多附有随访结果及有关文献的出处。 密密麻麻的字迹,凝聚着张老的心血和汗水……身边的桌子上堆放着四个大小不等、质地不同的盒子,一个旧铁盒,一个长木盒,两个厚纸版做的鞋盒,里面装满了张老长年积累的文献摘录卡片,英文的、中文的,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新旧卡片参差码放,泛黄的、褪色的、毛边的旧卡片是老人早年从医生涯的艰辛写照,而更多的新卡片却展示了老人永不满足、不断向医学领域冲刺的不倦精神。 只有科学的天平才能平衡——一头是不起眼的小本本和几盒外表破旧不堪的文献卡片,一头是协和泰斗、医学巨匠。 说到协和,不能不说到大名鼎鼎的林巧稚大夫。 林巧稚的*、今日的协和妇产科名家郎景和,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家也许更多地诉诸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感情,医生则必须把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感情集于一身。 在今日关于林巧稚的文章中,常常会提到她的这句话健康应从婴儿抓起,我一辈子没有结婚,为什么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