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现代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魏晋风度的现代启示 建环三 赵月靖 2013010121 魏晋人物晚唐诗,应该是风流的真正代名词——风流却不世俗,率性而不随意。它总让人想到曲水流觞的极致风雅,泼墨挥毫的纵情恣意,让人为那些或衣袂翩翩或狷介狂傲抑或铁骨遒劲的身影痴迷沉醉,拍案叫绝。那恢弘于天地的风骨更是让世人景仰倾倒。而魏晋风度,自汉末清流到建安风骨,从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由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远雅正,风流蕴藉。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也说道:“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才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然而,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这是马致远对于魏晋繁华一去不返的缅怀叹惋。历史的滚滚洪流奔涌而过,刻下的,只是风流王朝在窗边暧昧绰约的剪影。这个时代最终的模糊与消逝,这个时代诸多人物的悲惨命运使我们认识到,也许魏晋风度并非像看上去的那么洒脱飘逸。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这样说道:“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鲁迅先生近乎残忍却又含蓄地指出,魏晋的背后还有更深沉意义的所在。 我们需要清晰地看到魏晋风度的另一面:那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魏晋的风流毫无疑问是只针对于士族大夫的风流,那些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是建立在百姓受几大集团政治斗争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上。而清谈、吃药和喝酒,究竟是风度的体现还是对世俗的逃避?这种双重的魏晋风度在现代有何借鉴意义,下面就分四点来讨论一下。 审美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魏晋风度里所强调突兀的“自由”与“解放”,在现代依然给人以美感。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世说新语?伤逝》)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痛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世说新语?伤逝》) 《世说新语》中关于魏晋人蔑视礼法、张扬个性的记载俯拾即是。他们洒脱旷达,依情而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在魏晋人不滞于物,风神潇洒的面貌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玄学的根基。在魏晋以前,重功利、重政教的儒学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儒学以礼教为本,主张克己复礼,反对怪力乱神,提倡中庸,反对极端。总之,是抹杀人的个性,要求个性服从社会共性。魏晋人在这样的哲学传统面前感到困惑,不知自己究竟为何物。 战火频仍与社会动荡使儒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得以瓦解,魏晋思想家们最终意识到,汉代的哲学传统以层层障碍束缚人性,使人丧失了真我的面目。于是他们推陈出新,极力鼓吹张扬个性、重视生命与自然感情的玄学理论,并总结出“无”这样一个最高境界。 玄学大家王弼注《周易》时不断申明:“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在《老子注》中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在这里,“无”的含义“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 二十世纪以来,理性精神渗透进了一切领域,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一行为、每一意念都被理性所安排或受到理性的约束。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由此,人们常常觉得失去自我而陷入孤独之境。物欲横流中,有多少鲜衣怒马的热血少年被现实的冰冷磨去了棱角,人们屈从于利与欲,开始害怕变得与众不同,恨不能隐身在人群的背后。我们个人独特的精神情感无所附着,人失却了生命的自然形态。 于是,我们开始歆羡魏晋风度所体现的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渴望我们的情感和个性这些生命内容的实现,也渴望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妖魔化的社会重拾情深与生气。 人格 在道家和儒家并行不悖的魏晋时期,魏晋风度由两个方面构成:儒家人格,道家人格。儒家讲人以修身为本,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讲忠讲孝,讲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