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六篇)汇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家风故事(六篇) (篇一) 母爱 家风? 一直想写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多少次提起笔,都潸然泪下,恍然中母亲的音容笑貌却仍然依旧。 母亲与1919年农历九月二十六出生于桐城黄甲唐家湾,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山冲。**年农历11月26日驾鹤仙去,享年九十五岁。安葬于桐城八台山公墓,一个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 母亲出生于书香人家,是唐家大房的大小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自小聪慧灵秀,从“女子国民小学”到族里筹资兴办的“洋学堂”,母亲都是出类拔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安庆女中,在那个年代,一个山沟沟里出生的女孩能够考取安庆女中是非常不简单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庆、桐城相继沦陷,1939年2月10日**省政府决定在桐城黄甲铺设立省第二临时中学,收容失学青年。安庆女中与其他四所学校合并为**省第二临时中学,直至毕业。也就是在那期间母亲和原为安庆高中同时并入二临中的父亲相识并结婚。 1949年三月桐城全境解放后,一直在家住闲的母亲在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支前工作,担任北大街妇联主席。1952年从事教师工作直至退休。安度晚年。 母亲的一生,是苦难、艰辛与坎坷的一生,她生于灾难深重的旧社会,经历了战乱频发的乱世,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她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跨越了时间长河中的两个世纪。生活的贫穷磨不去她的坚强、善良;岁月的煎熬改变不了她的贤淑、端庄;生活在最底层的她却处处透着平易近人的亲切、开朗;面对世事的沧桑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母亲,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没有母亲的陪伴,成长像一片晦涩的天空,不知将往何处!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应该说母亲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兄妹终生,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随着岁月的流逝,每每想起儿时的情景,思绪一下子就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当年......我在母亲身边,从幼稚天真的童年到淡然平静的老年,回过头来,看看所走过的蹉跎跌宕、风雨兼程的人生路,在人生的每一个路口,无处没有母亲的关怀和爱护,我百感交集,......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不禁眼里充满了泪水,母亲啊,我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我对你的感谢和热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就会背这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不过那时候不懂事,完全不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只知道母亲替我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操碎了心。记得我八岁那年,家里很穷,兄妹四人,哥哥姐姐都在上中学,还有外婆,全家六口人仅靠母亲微薄的工资加上父亲每个月从外地寄一点生活费,一共才五十元钱。一年到头,只有到过年时,才有一件新衣服,平时都是哥哥穿旧了的双面卡其的衣服,打个翻,就是我的新衣了。那一年过年母亲给我买了苏联大花布,替我做了一件长长的棉袍,新年初一那天,我穿在身上,别提有多神气,出去找小伙伴们玩,向他们炫耀我有新衣服穿。看着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我得意极了,到处跑上跑下,没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新衣服被挂了一条老大的口子,前面也弄得很脏,自己摔疼了当然没事, 看见新衣服破了,我吓得嚎啕大哭。邻居阿姨以为我摔伤了,急急忙忙将母亲找来。母亲见状也吓得不得了,抱起我, 摸着我的头、脸和双手,心疼地问:“哪儿摔着了?伤着没有?”当我告诉母亲,衣服摔破了,身上没事,她才松了一口气。安慰我说:“没事,妈妈待会帮你补好,保证补得跟新的一样!”。我便信了母亲的话回家了。母亲脱下我的新衣,先洗干净晾干了,然后一针一线的替我补好,并叮咛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将母亲补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好象感觉到妈妈温暖的手时刻在身上抚摸一样。这件衣服缝缝补补,洗洗染染,短了接长,再短了再接长,一直到我不能穿为止。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个以**桐城六尺巷典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六尺巷》上春晚了,随即我的家乡文都桐城也名扬四海。从小就在六尺巷玩耍,六尺巷的故事在在大街小巷传颂着,妇孺皆知。宰相张英的宽容旷达、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让六尺巷的故事被百姓传为佳话。它像征着桐城人的精神,它代表着包容、谦让与和谐。可真正听大人完整的说六尺巷的故事还是文革期间母亲告诉我的。 那一年我们还住在老房子北后街,是租住产权属于房管局的公房,前院后宅一共住有四户人家,和我们家隔壁的邻居紧紧相邻,他们家的厨房外墙正对着我家的大门出口,每天进进出出都要打她家墙前经过。两家来来往往也算正常,邻居阿姨也是个热心人,担任着这一片的居民小组长,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两家关系处得都很不错。记得是1967年,母亲已经退休在家,刚过完中秋节,母亲到在太原工作的大姐那儿小住,家中就剩我和小姐姐二人,母亲刚离家,邻居阿姨就开始了整修房屋,改建厨房,如果是按原来面积改建也无可厚非,可是在改建时为了

文档评论(0)

xgx59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