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docVIP

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 题: 《 归去来兮辞并序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 独立探究,读懂文意,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 难点: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设疑自探 同学们对本文的内容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共同探讨。 问题预设: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3.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 4.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解疑合探 请同学们围绕以上问题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按要求展示评价。 明确: 1.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3.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4.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象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四,质疑再探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 而非为文造。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 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 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 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 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多的叙事成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寓托于物,托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将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和志趣都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

文档评论(0)

Ven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