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实施方案的制定 根据目标,制定一个以耕作防治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导,协调使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的实施方案。 明确何时采取措施,以及采取什么措施。 如果要求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绿色食品生产规程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如果要求产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则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 二、方案的组织实施 (一)人财物的落实 领导要重视生物防治方案的实施,配备好必需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并完成相应的技术培训等; 经费要落实; 准备好必要的物质,如生物农药、昆虫天敌等。 (二)方案的实施和反馈 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效果的好坏对原有方案进行修订,使之不断完善。 三、方案的效果评价 1. 短期防治效果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对有害生物的短期防治效果是重要的,可以很快地减轻其危害,减少损失,但防治措施的长期效益也很重要。 化学农药通常收效迅速,可在短期内大量杀灭有害生物,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主要包括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农药残留和次要害虫的再猖獗等。 生物防治的长期效益好,例如引进澳洲瓢虫可长期将吹绵蚧控制在一个较低的种群密度。一般来说,连续采取生物防治措施3~5年后,其成本与化学防治的成本相当或更低些。 2. 采取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有害生物的数量及造成的损失; 有益生物(天敌)的数量及其控害作用; 化学农药用量及其农田环境质量; 产品质量及市场前景。 投入产出 纯效益 推广效益 技术使用价值的寿命 其他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 潜在经济效益 天敌(益菌)的控害作用 有害生物残存量 有害生物的迁出量 对次要有害生物的影响 抗性品种的寿命 药效使用寿命 空气、水源、土壤残留 主产品和副产品残留 农药的安全性 产品贡献 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风险度对推广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 环境生态效益 社会贡献 心理承受效益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综合效益 生物防治效果评价中的层次分析 四、案例分析 (一)引进花角蚜小蜂控制松突圆蚧的实施方案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是1980年代初传入广东的松林大害虫,是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是松突圆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1986年中国赴日松树害虫考察团在日本冲绳首次发现,1988年鉴定为一新种。 输引花角蚜小蜂的研究,从松突圆蚧发生危害状况的调查开始,在鉴定其种名和地理分布、确认其为新的侵入害虫之后,进行了原产地优势天敌的寻找和输引利用等一系列演技。 害虫及天敌情况调查 害虫种类及原产地确定 害虫生物学研究 原产地优势天敌寻找 天敌生物学研究 效果评价 天敌野外释放和定居 天敌产地检疫 天敌输引 天敌检疫纯化 天敌室内繁殖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引进程序(潘务耀等,1994) 1986~1989年共引进了16批花角蚜小蜂,在马尾松林放养获得成功。经5年系统研究表明,花角蚜小蜂释放1年后,在中心区50 m以内最高寄生率达55.8%~64.2%,雌蚧密度由每针束3.14头下降为0.61头;2年后控制松突圆蚧的有效半径增至300 m左右,寄生率稳定在20.8%~32.9%,每针束雌蚧密度保持在0.6头左右。 1998年,广东省异常高温少雨,加上寄主种群下降、食料不足以及林中花角蚜小蜂雌雄比例失调造成后代繁殖困难等,似的1999年后广东省林间花角蚜小蜂自然种群突然消退。 福建省于2002年5月再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共收到花角蚜小蜂5 718只,经过1年多的林间释放和扩繁,已成功定殖,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1. 设计原则 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实施年度。 明确治理效果,突出目标管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林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 根据马尾松毛虫的分布和危害情况,划分被害类型,分类决策,分区治理,各治理措施落实到小班和山头。 2. 治理目标及效果 治理目标:通过3年的综合治理,将灾害率从72%下降至10%以下,防治率由69%提高到90%,生物防治率由2%提高到50%以上,监测覆盖率由69%提高到90%以上,检测准确率由75%提高到90%。 治理效果:经过3年治理,通过封山育(护)林、大力推广和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和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等手段,增强森林自身调控能力,使马尾松毛虫由常发区转变为偶发区。 3. 项目区的区划 根据马尾松毛虫的分布和危害状况,将马尾松毛虫发生区域分为安全区、常发区和偶发区3各类型,并绘制《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图》。 4. 综合治理措施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注重长期、中期和短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