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藏动力学课件-田世澄】第五章 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模式研究.ppt

【成藏动力学课件-田世澄】第五章 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模式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五章 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模式研究 第一节 成藏模式的种种内涵概述 第二节 成藏动力系统关于“成藏模式”的概念 第三节 成藏动力系统关于成藏模式的命名 第四节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模式 第五节 结论 油气成藏模式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名词,近10年涉及“成藏模式”为主题词的论文就有880篇,进入标题的有85篇之多。人们试图用“成藏模式”这一概念来总结油气成藏的特征和规律。 一、“成藏模式”的概念,不同作者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1、以盆地(或凹陷)的构造演化历史来区分不同的成藏模式 早期成藏模式、晚期成藏模式、二次成藏模式等。 2、考虑油源条件、储集条件、圈闭的相互关系 自生自储、古生新储、新生古储等成藏模式。 3、以油气运聚成藏方式,把油气运聚样式的区别与“成藏模式”联系起来。 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垂向运聚成藏模式,侧向-垂向运聚成藏模式等。 4、以典型油气田命名成藏模式 这些探讨都是试图从控制油气藏形成机制和特征的差别上去区分成藏模式,都是很有益、很有启发的探索。 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模式研究 第一节 成藏模式的内涵概述 从成藏动力系统角度观察,油气藏就是油气在成藏动力系统中从源岩到圈闭运移、聚集过程的产物。 所谓“成藏模式”就是从整体上区别油气从源岩到圈闭形成油气藏的不同样式。 在成藏动力系统中由于油源条件不同、油气输导运聚方式不同,形成油气藏的动力系统以及圈闭样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成藏模式”。 总结盆地中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不仅会加深对油气在成藏动力系统中成藏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丰富油气成藏的理论,而且可以为沿着成藏动力系统寻找新的油气田指明方向。 成藏模式是应用成藏动力系统理论对含油气盆地进行综合研究的地结果。 第二节 成藏动力系统关于“成藏模式”的概念 从成藏动力系统考虑,成藏模式的命名 要综合考虑油源条件、运聚的方式、成藏的子系统及圈闭样式等因素。 油源条件 (1)自源 (2)它源 (3)混源 自源混源 它源混源 (4)二次生烃 运聚输导方式 (1)直排式 (2)侧向运移输导 (3)垂向运移输导 (4)侧向—垂向或垂向—侧向间互式、断阶式的运移 油气聚集的子系统和圈闭样式 (1)油气在自源子系统中成藏 烃源岩、输导系统和圈闭都处在同一个自源成藏动力系统中 圈闭包括构造圈闭,如断块、背斜等和地层、岩性等隐蔽圈闭。 (2)油气在它源子系统中成藏 油气从源岩到圈闭至少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子系统,从油源子系统到它源子系统成藏。 第三节 成藏动力系统关于“成藏模式”的命名 垦76-X1 垦东232 孤南46 孤北210 垦 东 地 区 孤北108 渤78-斜1 垦东233 渤701 孤 洼 南 陷 洼 陷 林 富 1、单一油源洼陷的成藏模式 2、双油源洼陷的成藏模式 3、双洼双源供油的复式成藏模式 4、东部叠合盆地的成藏模式 第四节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模式 一、单一油源洼陷的成藏模式研究 利用孔隙流体压力和沉积的旋回特征、油源特征划分了富林洼陷成藏动力学系统为: 底部自源高压成藏动力学系统; 中部自源到它源高压到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 上部它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 顶部它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 油气主要由沙三下异常高压带向下排烃,沿着沙三下与中生界侧向运移聚集向高部位聚集。 根据本区生烃期晚、排烃期短认为油气运移主要是沿沙三下不整合面向沙三下的底部扇三角洲砂体运移聚集。 富斜11 富15 1、自源直排成藏模式 富15井位于生油洼陷中心,Es3下含砂率小于5%,9条二维剖面解释其沙三下顶面为一个背斜构造,形态完好,面积近2 km2,埋深3000m左右。经钻探,在沙三下油页岩中夹有 2m白云岩,白云岩微裂隙含油、试油初产6 m3/天,不含水。 这种直排式成藏模式,储层被封闭在源层中,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排入储层而形成油气藏。 一些深洼陷中砂岩透镜体,白云岩化孔隙空间,具裂隙的白云岩,均可形成自源直排式成藏模式。 2、自源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富林洼陷中次洼沙三段烃源岩,埋深达3800m,其底部为不整合面,油页岩向下排烃,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沙三下水下扇中聚集成藏。 中次洼沙三下油页岩 3、深源侧向—垂向入山成藏模式 这种类型与前者相似,不同的是油气运移至断面后排入对盘潜山中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