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佛教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 识 教 育 课程名称______ ________ ____ 题目名称__ __ 学生学院________ 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 ________ 地藏菩萨 四大菩萨是指 \t /doc/_blank 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五台山的 \t /doc/_blank 文殊菩萨,峨嵋山的 \t /doc/_blank 普贤菩萨, \t /doc/_blank 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其中最让我深深信服的不是世人皆知的观音菩萨,而是地藏菩萨。我之所以最最信服地藏菩萨,只因我童年时就被地藏菩萨那一句“地狱不空,誓不为佛”深深折服。那时的我并不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只是执着地相信地藏菩萨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很了不起。我折服于地藏菩萨的信念、决心与魄力,这是其他几位菩萨无法给予我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上笑着说,地藏菩萨因为这个誓言,至今还在地狱里超度阴魂。当时我也笑了,我想,地藏菩萨你一定是在不悔地坚持。 佛教起源与传播 《西游记》中说道,观音菩萨化成一个和尚相告诉玄奘西天有大乘佛法,可往取之。玄奘便去了。 西天,其实就是印度,在唐朝称之为天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由一位释迦族人创立的,传播甚广,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后来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两派,这也许就是《西游记》中玄奘西天取经的依据吧。佛教在印度兴起之后深得人心,经不断传播,影响甚广,能够在古代那种信息传播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传到中原可见一斑。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中让我感悟较深的是这一句“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一个很在意其他人看法的人。别人说我什么,我都禁不止往心里去记,就连谩骂,虽然我不会与其争吵,但我也会记在心里。这一章浅显易懂的章节,告诉我们的是不要为恶,因为恶最终会回到自己身上。但是我体会更深的是佛的处世方法。体会之后发现自身真的是缺陷好多。其实我知道我不应该太过在意其他人的说法看法,我也一直对自己这么说,可是仍然改不了。这就是看不破吗? 玄奘 当玄奘的引路人因为贪图赏金想要杀死玄奘的时候,因为看到玄奘赤心向佛一心念经,行刺者放弃了杀人想法离去。我不禁想,一个人诚心诚意地做某件事,是否真的会产生某种莫名的正能量影响到周围的人?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年代,这种正能量是否会一直停留在人们心中?它带给人的感动会不会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真正的修行者 在这个时代,还有多少出家人是在真正地修行呢?有肯定是有,但我觉得已经少之又少了。修行讲究清心寡欲,心静则欲止。可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清心寡欲,不为世间繁华所诱惑?心存念欲的出家人实在太多了,就连国人皆知的少林寺也逃不出“欲”的枷锁。带着欲望修行的人啊,请放下心中的杂念吧。一心修行,才能取得正果。 十牛图 禅宗的十牛图,讲诉了主人从寻牛到人牛皆忘的过程。人牛皆忘,遁入空境。最后的尘埃落定,万物皆空。“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十牛图意境深远,慢慢参悟必有所感悟。 仁者心动 六祖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弘法时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仁者心动”,境随心转,是一个难以达到的境界。要做到内心不为外物所动,反而外物因心境所变,实在不易。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处境,而我们的心境往往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被外界所牵动,被动地面对各种事物。而六祖惠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其实就是“境随心转”这一大境界,若是能达到这一境界,则相由心生,泰然处世矣。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惠能所写的菩提偈,我从小就会念,却一直不能勘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虚无没有一物,哪里能惹上尘埃?简单的字句,有着不简单的含义。人皆有心,有念则有染,有染则蒙尘。要做到心无所念,我是做不来的,所以内心一直笼罩着一层灰影。心无所念都做不到,那么无心境界更不用说了。无念无心无人无物,万物皆空。

文档评论(0)

151****0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