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师介绍
1、佟建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分公司和海南分公司经理。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专家。
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基坑支护等研究、设计咨询和施工工作。主持完成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有: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厚径比设计研究、框筒结构体系下CFG桩复合地基变模量设计研究、既有建筑复合桩基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通州商务核心区IX-07地块基坑支护和桩基工程、海口市园林局“一园两湖”拆迁安置楼地基基础加固、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涂装车间地基基础加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地基处理、北京联美大厦基坑支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基坑支护、最高人民检察院582项目基坑支护等160余项。
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Natural Hazard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行业产品标准《钢板桩》,参编协会标准《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和《混凝凝土板桩支护技术规程》,参编《高层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第二版)等著作3部。
电子邮箱: tjxcabr@
办公电话:0102、冯大斌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副所长;《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理事、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国家代表理事。
多年来一直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持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住建部科技计划课题多项;主持完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等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主持完成“首都国际机场停车楼、新航站楼”、“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中华世纪坛”和“北京八王坟地铁车辆段”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的预应力专项工作,解决了多项设计施工技术难题;出版《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手册》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住建部三等奖二项。
目前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
电子邮箱: fengdabin@
办公电话:0103、何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能源署太阳能供热制冷委员会(IEA SHC)副主席、中国国家代表,国际标准化组织太阳能技术委员会第四分委会(ISO/TC 180/SC 4)主席,《太阳能学报》编委等。
长期从事太阳能建筑应用领域研究,涉及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品及成套技术等。研究提出了太阳能供热采暖供冷等全年综合应用成套技术,本人及团队出版了《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手册》等专著,结合团队主编的《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建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框架基础。完善发展了我国太阳能建筑应用领域标准体系,使中国成为该领域国际标准的主导国家,主编完成了集热器、热水器、涂层等全系列20余项国家标准,主导完成了该领域核心产品—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建立完善了我国太阳能建筑应用的检测评价体系,自2000年负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建成我国首批3个国家中心起,取得了“用于集热器产品测试的室内太阳能模拟系统”等专利数项。推动我国成为国际太阳能建筑应用领域的主要力量,任国际能源署太阳能供热制冷委员会副主席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太阳能技术委员会分委会主席等重要职务,是该领域具有国际引领力技术专家。
电子邮箱: iac@
办公电话:0104、罗开海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0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建筑结构抗倒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等。
长期从事建筑抗震科研与设计实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抗震标准的主要编写人和日常管理人,对规范发展的沿革、规范条文要义和背景、实施过程中的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