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 古今對地球起源和演變的看法 1-2 古今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探究 古今對地球起源和演變的看法 天地本質的討論: 地心說 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 太陽是宇宙中心,地球是行星,並且繞日運行 。 星雲假說 (1644年,笛卡爾 ) 太陽、行星、衛星是由一團渦流運動的宇宙物質生成 。 災變假說 (1745年,布封) 有個外來天體(假設是彗星),曾衝撞太陽,撞出部分太陽物質,因而形成行星和衛星,為太陽系起源另一個學說。 地心說與日心說示意圖 地心說(左圖)與日心說(右圖)。 早期的地球起源假說 (星雲說) 早期的地球起源假說主要有星雲說和災變說兩派。 星雲假說: 德國康德:太陽系是從一團高熱的星雲慢慢冷卻收縮凝固而形成。 法國拉普拉斯:太陽系起始是一團高溫而旋轉的星雲,在冷卻收縮的過程中,愈轉愈快,向周圍拋出星雲物質形成類似土星環;繼續收縮,再拋出一個環,這些環分別聚合變成行星。行星的衛星也以同樣方式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示意圖 太陽系由一團高溫而旋轉的星雲 → 冷卻收縮的過程中,向外拋出環狀的星雲物質 → 這些環再分別聚合成行星。 早期的地球起源假說 (災變說) 主張太陽系的生成受到外來天體的介入,又可分成碰撞說和潮汐說兩類 。 碰撞說(1745年,布封;1916年,金斯及傑弗里斯):太陽系是由恆星相碰撞或近距離相吸引形成 。 潮汐說(1900年,張伯倫-摩爾頓) :外來恆星從太陽旁經過,引發太陽向恆星面及背恆星面發生很大的潮汐,致使部分太陽物質脫離太陽,這些物質慢慢凝聚,形成無數叫作微行星的顆粒,後來微行星聚合成行星及衛星。 張伯倫-摩爾頓潮汐說示意圖 外來恆星從太陽旁經過,引發太陽表面發生潮汐現象,而使部分物質脫離太陽(左圖);脫離太陽的物質再慢慢聚合成行星及衛星(右圖)。 金斯-傑弗里斯的碰撞說示意圖 外來恆星從太陽旁經過或與太陽發生擦撞,並將一部分太陽的物質吸出或撞出,形成一條帶(左圖);條帶斷裂成幾段後,繞著太陽旋轉,再形成個別的行星(右圖)。 近代對地球起源和演變的認知 近代太陽系形成理論:星雲(氫與氦) → 引力收縮→旋轉加快→圓盤狀→向中心聚攏→中心溫度達數百萬度→氫融合反應產生光、熱→太陽誕生→圓盤物質形成星子(微行星)→行星及衛星→太陽系。 原始地球逐漸冷卻,保有火山活動供應的水和大氣,後來植物行光合作用,使氧、氮成為大氣的主要成分。 吸積作用 兩個同等大小的微行星互撞,會碎裂(圖?);小型微行星撞上大型微行星,會被吸收(圖?);大型微行星引力較大,可吸引附近的小型微行星,使質量迅速增加(圖?) 。 ? ? ? 古今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探究 最早測出的地球周長 地球形狀的測量 地殼均衡說 地球的真實形狀 最早測出的地球大小 測量者:西元前220年,古埃及學者厄拉多塞 。 測量方法:夏至正午,陽光直照亞歷山大城南方息恩的井底,但在亞歷山大陽光未垂直地面,而和垂直線夾7.2°。由亞歷山大和息恩的已知距離,可算出地球周長。 地球形狀的測量 17世紀末期,已知地球不是真正的圓球形。 李希爾:1672年,從巴黎到法屬圭亞那(靠近赤道)觀測,發現所帶去的時鐘變慢,回到巴黎時鐘卻正常。表示赤道地區重力場比兩極地區重力場小。 牛頓:認為赤道地區距地軸遠,地球自轉時,受到的慣性(離心)力較大,因此向外凸出,並算出地球赤道半徑較極半徑多20公里左右。 地殼均衡說 提出者:1855年英國科學家艾里。 內容:地殼物質分布並不均勻。大陸地殼比重2.7,海洋地殼比重2.85,兩者均漂浮在比重為3.15的上部地函上,達到均衡狀態。 類似冰山浮在海水上,每座大山之下,都隱藏著與其相當的山根。 地球的真實形狀 科學家利用微波、雷射及人造衛星等從太空測量地球的形狀,得到地球的真實形狀並非標準的扁球體。 地球平均半徑約6371公里(赤道半徑6378公里,極半徑6357公里),北極稍稍凸起,南極稍稍凹入。 地球的形狀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地球的真實形狀為「地球球形體」。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