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社会基层制度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和相关讨论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吴晗等学者围绕皇权和绅权的关系问题 讨论。 费氏认为:乡村社会是地方绅士自主管辖的领域 ,“分治”现象很普遍。 吴晗认为:国家官僚和地方绅士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在乡村社会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论:乡村社区是一种“自治的社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中间层来执行的。 国家与社会的一元论: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支配。 现代学界: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力量或角色称为:“中介”、“第三种社会力量”、“社会漂浮力量”、“边缘性角色”等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 商朝地方行政官吏依次是:侯、甸、男、采、卫、邦伯、里君。 “里” 是最基层组织的单位 。甲骨文中有“束尹”、“演尹”等。“族尹”即为商朝的基层行政官吏。 西周在划分国野的基础上,地方基层组织分别推行乡、遂两种制度。 三、秦汉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 县以下为:乡(亭)(10里)、里(10什)、什(2伍)、伍(5户)编制。 乡官:三老,主持乡政,负责思想教化。有秩或啬夫,主管诉讼、刑狱,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里吏:里正、闾佐、社宰,什长、伍长。 其他还有:游徼、乡佐、孝悌力田、亭长、校长、亭父、求盗、亭侯、鼓武吏、里监门等。 乡里的社会职能 第一,维护社会治安,防范民众反抗。 第二,征调赋役,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第三,劝导乡里,助成风化 。 第四, “乡举里选”,选拨人才。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乡村制度 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和三长制 承认汉族居住地坞壁主对本乡的统治权力,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就是宗主都督护制。它是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集经济、政治和军事于一体的社会组织。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全国居民按照“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党隶属于县。 五、隋唐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 隋唐时期,县以下的最基层政权组织是乡、里、保、邻。 唐代实行“村坊制”的新形式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武德七年,始定律令:凡天下人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每三年,县司注定,州司覆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居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士农工商,四人各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旧唐书》卷48《食货上》) 以长安为例:全城以皇城南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为由万年县管辖的街东54坊,由长安县管辖的街西54坊,共108坊。每个坊的长、宽都是300步,坊内主要是住宅区。严格的夜禁制度,坊门都按时开关 ,违者犯法。另:长安东西两市,由市令管理。市之南北14条街,东西11条街。 唐代基层政权组织的官吏有乡长、里正、村正和坊正,大多由县选用六品以下的勋官和当地的富户白丁担任。 六、宋代的社会基层组织 第一,乡里时期。(北宋建立960年到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前,设乡、坊(城厢)和里、户 )。 第二个时期是:保甲时期。(神宗熙宁三年(1070)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 第三个时期是:“乡里”、“保甲”混杂的时期 。(哲宗元祐以后直到南宋灭亡 )。 保甲制度 熙宁三年十二月,北宋政府颁布《畿县保甲条制》:全国人户不分主客一律按规定加以编制:每十家为一保,选出主户中有才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保(50家)为一大保,选出主户中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500家)为一都保,选出主户中最有行止(德行)、心力才勇(才能、胆量)为大家所佩服,物力又是最高者二人为都保正和副保正;每一大保要逐夜轮流差遣五人,在保内巡警。 乡治管理模式的变革 秦汉隋唐的乡官制治理方式,即所谓“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宋代推行户役制,役法制度规定,全国民户都必须替国家服差役(又名职役),也就是轮流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 基层管理制度由乡官制转变为职役制的原因分析: 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乡野居民的村落化也是导致乡治方式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朝城市的行政管理 宋代厢、坊是为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 宋初,东京八厢,每厢设公事所,厢官四人,所由四人,街子三人,行官四人,厢典一人。 (每厢500户以上设都所由一人) 厢之下为坊,共辖121坊。每坊设坊正一人 ,坊下为户,设户长管理居民 。 七、元代的村社制度 至元七年(1270)颁布《劝农立社事理》:“诸县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为一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凡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如一村五十家以上,只为一社,增至百家者另设社长一员。如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分相并为一社。若地远人稀不能相并者,斟酌各处地面,各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