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证明:面对既腐朽反动、又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来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行不通,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半个世纪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逐步前进。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留下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人以后的“三个选择”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历史证明: 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局限性,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也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结论: 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序幕 实际上,在“公车上书”之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论战。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为戊戌维新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序幕 论战 ①:是否要变法 论战 ②:是否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论战 ③:是否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VS 维新派 守旧派 论战两派代表人物: 梁启超 康有为 严复 张之洞 李鸿章 左宗棠 PK 维新派基本观点: (1):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2):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守旧派基本观点:(分为传统守旧派,洋务派) (1)守旧派:既排斥西方科学技术,又拒绝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洋务派:赞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排斥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 守旧派认为: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并指责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指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士林败类”。 维新派主张: “变着天下之公理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论战 ①: 是否要变法? 论战 ②:是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 “民权之说,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当做大恶之事。 集权象征--秦始皇 维新派: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了批判。 谭嗣同认为“君末也,民本也。”君主是由民选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维新派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 英国权利法案 论战③: 是否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传统守旧派: 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为“奇技淫巧”,完全拒绝。 洋务派: 虽然赞同引进西方科技,但却坚持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西学有西学的“体”、“用”;中学有中学的“体”、“用”,把二者混为一谈,如同“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 痛斥八股(明、清科考的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总结: PK 维新变法走向高潮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不过,《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梁启超主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