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已知 求折射波时距方程: 旅行时 相等 截距时间:(当x=0时,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线与t轴交点) 法线深度:(风化层厚度,由截距时间导出) 折射波时距方程: (Snell’s law) 盲区半径: 临界距离: 盲区随埋深增大而增大; 在盲区内,无折射波。 即直达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交点对应的炮检距: 由此式也可求出风化层厚度: 折射波起跳点 例如: 当风化层底面水平时,由直达波的斜率得到风化层的速度Vw;由折射波的斜率得到基岩的速度Vb和截距时间t0b;就可算出基准面静校正量: 式中 ES——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假设地表水平); ED——基准面高程; ZW——风化层厚度。 二、加减法折射静校正 (1)时间深度定义 A点激发, B点接收,初至折射时间为TAB: 红圈部分旅行时相等,即波以Vw从k1到a1与波以Vb从a0到a1,旅行时间相等。 当AB=0,且HA=HB时,截距时间(intercept time)为: A点的时间深度(time-depth)定义为: 即一个点的时间深度=截距时间的一半。 (A点激发, G点接收): (2)用互换法(Reciprocal Method)确定时间深度 (B点激发, G点接收): 所得到的初至折射旅行时间TAG和TBG确定G点的时间深度。 利用 (3)折射界面深度计算: 由 得 如果G不在接收点上,则G点的时间深度为: 此法称为广义互换法(GRM)。 当测线是弯曲的,站点间隔不等,或炮点偏离测线,则下式 变为更一般形式: 互换项 偏移距剩余项 此法称为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 补偿项 二、加减法折射静校正 不需要计算初至时间的斜率和截距。 t+=tABCD+tDEFG-tABFG t-=tABCD-tDEFG+tABFG 由于 ,所以 (5-17) (5-19) 当风化层底面水平时,有 (5-21) X 是炮点A到检波点D间的距离。 (5-22) 由(5-21)式得基岩速度: 加减法折射波静校正基本步骤: (1)拾取初至时间tABCD,tDEFG和tABFG; (2)计算t+和t-; (3)截距时间tI=t+,基岩速度Vb; (4)估计风化层速度Vw; (5)计算风化层厚度ZW; (6)计算D点的基准面静校正量ΔTD。 三、广义互换法(GRM)折射静校正 图5-10表示 A、G、D点更普遍的关系。 求出t+和t-后,再按加减法步骤,算出基准面静校正量。 静校正之前的单炮记录 炮点全静校正量剖面图 长波长静校正处理 (15)静校正方法概述 据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在野外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如小折射、微测井、地形测量等,获得近地表模型中的控制点上的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外推或内插到各个点上;然后确定一个基准面,再根据地形线高程数据,计算出每一个炮点和检波点上的校正量。由此算出的校正量称为野外静校正量。 基于近地表模型的静校正方法: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等数据库)。 第二类:信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的初至信息 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和近地表折射波,进入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信息变得十分复杂,除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可能还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以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波等。 利用初至信息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类重要的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 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 合成延迟时法(DRS); 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 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 法等; 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 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 已知); 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2)基于其它原理的方法: ①走时层析反演,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约束反演、广义线性反演(GLI)、模型反演、数值等效法等; ②初至曲线拟合,包括指数曲线拟合法、光滑曲线拟合法、模型曲线拟合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