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魏晋玄学(2)(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瑜伽派: 与中观派对立的大乘佛教学派。此派之开祖相传是弥勒,实际的代表是无著、世亲。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思想根据,主张行‘瑜伽行’的唯识说,故名为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又称瑜伽宗。 此派在印度之成立与发展的时期,约在公元四至八世纪间,大约属于印度佛教的中期,建立唯识说(一切存在皆由心识之变现,主张唯有心识才是实在的) 。 真常唯心论 大乘佛教中,有《涅槃经》、《大法鼓经》、《如来藏经》等经典提出了“如来藏”的概念。如来藏的“藏”是“胎藏”的意思,如来藏,即如来在胎藏中。 “如来藏”又名‘自性清净心’。以此真常心为依而有生死、涅槃事,为流转、还灭的主体。 佛教初传与两晋南北朝佛教哲学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至我国。东汉时期,初传的佛教突出的特点是附合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黄老方术而逐渐在中土扎下根来。一方面,佛教初传,人们对佛教缺乏了解,往往把佛教当作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黄老方术的一种,黄老与浮屠并提、并祀,另一方面,佛教也有意迎合并依附黄老方术,求得自身生存。 六家七宗与玄佛交涉 两晋时期,汉末由支娄迦谶等译介传入的大乘般若学在玄学的刺激下得以大兴,出现了玄学化的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而当玄学发展到它的极至后,也从佛教般若学中汲取养料来提高自己,形成玄佛交涉的时代思潮。 所谓的“玄佛交涉”主要是指玄学和佛教般若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不是失去各身的特点而融合为一。 无论是“无”还是“有”都不能成为造物主,万物无不是自己“独化于玄冥之境”。所谓“独化”就是上面所说的“块然自生”。 “玄冥之境”,是一种深远幽暗的神秘之境。这种神秘之境超越有无,万物在其中各得其自然,“自生耳,非我生也。……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齐物论注》) 本根论向境界论的衍化,在郭象的“独化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独化论”认为无论“有”还是“无”都不能生出万物,宇宙万物都是“块然自生”的。“块然自生”就是没有任何主宰和原因而自己发生,就是“独化于玄冥之境” ,彻底否定了向外寻找宇宙生化根源和万物存在之本的努力。 这个“玄冥之境”,究其实,即是主体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此境界观照中万物呈现为自生自成,块然独化。 关于“境界” 对于“境界”,我们很难在西方哲学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哲学范畴。“境界”作为哲学语汇,来自于佛教。 佛教中,“境”既指人的感官与思维对象,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对象,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也指胜妙智慧之对象,即真如、实相等,如《无量寿经》有言:“斯义弘深,非我境界。”“界”则有种姓、差别之义。 “境界”在佛教中的原初意义,既指人的感觉和思维的对象或范围,也指因对佛教智慧的觉解而获得的果报。在前者,“境界”既是心(包括感觉与思维)之“所对”,又是心之“所现”。 这一主客交融、境随心转的佛教认识论,曾对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如意境说、境界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从哲学上讲,“境界”是通过实践所获致的理想或价值,这种理想或价值包含了对存在的意义说明,这正是中国哲学对“境界”的根本理解。 如冯友兰先生说,所谓境界是宇宙人生因人的觉解而“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的意义。” 是主体通过实践的工夫入路所获得的价值性的体认。 如果有必要称其为“形上学”,那也是“实践的价值的形上学”。 如果加以比较,魏晋玄学由本根论向境界论的衍化,确乎与先秦道家老学向庄学的演进具有某种逻辑同构的特征。这是一种思想史的巧合,还是道家形上探求的理论必然?我们认为应是后者,而玄学由注《老》转向注《庄》的学术思想演变,倒可以在这种理论衍化的必然性中寻找到根据。 郭象的“适性”逍遥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庄子注》)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庄子注》) 这样,天地万物、社会人生、贫贱富贵、生死穷通,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与无、自然与名教就这样统一在“万物独化”的“玄冥之境”中。 由此得出“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玄学的尾声 元康、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玄风依然炽盛,玄学义理也有新的变化。但是,从总体看来,玄学发展到郭象的“独化”论,已经达到逻辑和思想的终点。 从道家学派史的角度看,玄学之后,实际上已不存在专门的道家学派,道家理论在玄学以后,主要通过道家著作的注疏和道教的宗教理论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 佛陀创教与原始教义 (一)佛陀创教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由中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向东迁移到恒河流域,占据统治地位。 全体社会成员分成四个种姓:婆罗门(僧侣和祭司

文档评论(0)

33991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