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机前掠翼的发展和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标题 研究结论 关于飞机前掠翼的发展及分析 CONTENTS 目录 认识飞机前掠翼技术 1 前掠翼技术的设想 2 论文总结 3 PART ONE 认识飞机前掠翼技术 *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简介 ? ? ? ?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发展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优缺点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技术瓶颈 认识飞机前掠翼技术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简介 前掠翼飞机是相对于后掠翼飞机提出的一个概念。前掠翼飞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机翼前、后缘向前伸展(前掠),机翼的梢弦在根弦的前面,左右翼俯视投影形成一个“V”字。 前掠翼飞机 (Forward-swept Wing Airplane)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发展历程 前掠机翼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发展的,首次在汉斯·沃克领导设计的Ju-287轰炸机上使用。 德军战败后,苏军在汉斯·沃克小组的配合之下,在德国本上完成了Ju-287轰炸机V2的装配工作,后又制造了V3型轰炸机,并于1945年夏进行了试飞。 1947至1948年,苏联对LL-3前掠翼实验机进行了测试。因为结构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在其后数十年间,苏联没有什么进展,美国也不例外。 进入20世纪70年代,苏联改进了以米格-23和苏-27作为研究对象的前掠翼风洞模型设计,为进行前掠翼战斗机设计的苏霍伊设计局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试验数据和经验。 1984年12月24日,美国格鲁曼公司的X-29成功首飞。它在航空基础领域和先进技术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积累,为美国航空的建设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优点 结构优势 前掠翼结构可以保障机翼与机身之间更好地连接,并且合理地分配机翼和前起落翼所承受的压力。 前掠翼的结构设计可使飞机的内容积增大,为设置内部武器舱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隐身性能。 机动优势 前掠翼技术可使飞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非常好的气动性能,从而大大提高其在仰角状态下的机动性。 若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综合使用,还可使其在空战中更具优势,其近距空战机动能力将成倍地提高。 起降优势 与相同翼面积的后掠翼飞机相比,前掠翼飞机的升力更大,载重量增加30%, 可缩小飞机机翼,降低飞机的迎面阻力和飞机结构重量;减少飞机配平阻力,加大飞机的亚音速航程;改善飞机低速操纵性能,缩短起飞着陆滑跑距离。 可控优势 使用前掠翼结构可以提高飞机低速度飞行时的可控性 能在所有飞行状态下提高空气动力效能,降低失速速度,保证飞机不易进入螺旋,从而使飞机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 前掠翼的严重问题是在结构方面,沿结构曲线方向的弯曲变形会使外翼沿气流方向增大迎角,增加外翼部分升力,进一步增加机翼的弯曲变形。在足够大的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弯曲折断。这个现象称弯扭发散。开始弯扭发散的速度称弯扭发散(临界)速度。为了提高前掠翼的弯扭发散速度,需增加机翼抗弯刚度,这就会导致机翼结构重量的增加,以致完全抵消采用前掠翼带来的好处。 增加外翼部分升力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缺点 沿结构曲线方向的弯曲变形会使外翼沿气流方向增大迎角 进一步增加机翼的弯曲变形 飞机前掠翼技术的技术瓶颈 材料方面 结构方面 现代战机大都采用薄翼型,使得机翼的抗扭转能力很差。前掠机翼在气流作用下所产生的扭矩使得机翼迎角增加,而增加的迎角将带来更大的扭矩,以至于导致机翼因为扭转刚度不足而折断即更容易发生气动弹性发散。若采用常规金属材料来制作机翼必将付出超重的代价,以至于气动性能得不到发挥。 前文所述的前掠翼飞机的弯扭发散现象会导致机翼的弯曲变形甚至失效。为了避免该现象以及提高前掠翼的弯扭发散速度,需增加机翼抗弯刚度,这就会导致机翼结构重量的增加,以致完全抵消采用前掠翼带来的好处。 PART TWO 前掠翼技术的设想 * 前掠翼的结构与材料 ? ? ? ? 前掠翼的连接技术 前掠翼飞机的外形 前掠翼技术的未来 前掠翼技术的设想 前掠翼的结构与材料 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 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为前掠翼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学者们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即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向铺层)克服气动弹性发散问题,为前掠翼提供了更轻、更强的结构,可使机翼在扭曲时不至于折断。 材料方面 结构方面 机翼刚性分布计算机计算法 机翼刚性分布计算机计算法可以根据飞行状态将机翼设计成由多个模块系统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使得机翼各部分的刚度能够刚好满足飞行的条件,因此也不必使机翼增加冗余重量。使机翼在面临离散效应时能够只弯曲而不扭曲,这就解决了因机翼扭曲而造成的负面气动效应问题 前掠翼的连接技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