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4-课文翻译和课后练习答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Unit4 无子女家庭:违背十万年来的繁衍规律 课文翻译: 二十好几的凯茜、韦恩夫妇结婚已有五年之久,没有孩子。上次凯茜娘家有人问:“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组成一个家庭呢?”她答道:“我们已经是个家庭啦!” 凯茜和韦恩属于决定不要孩子的年轻已婚夫妇群体,其人数正在日益增长。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五年中,年龄在25至29岁之间妇女不愿生养的百分比几乎翻了一番,在18至24岁的已婚妇女中几乎增至三倍。在这个似乎大胆反抗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决定后面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或许最能公开坦陈心曲的无子女夫妇是《婴儿陷阱》一书的作者:埃伦,派克,其夫威廉,一位广告总经理兼全国不生养夫妇协会主席。派克夫妇认为他们和协会均无意反对生儿育女,不过是反对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和需要孩子就迫使人们传宗接代的社会压力。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埃伦说,“我们选择自由和自愿,清净和闲暇。这也是一个朝哪个方向付出努力的问题——在你自己的小家庭之内或在一个大的社团之中。这一代人面临有关地球生命延续的严重问题以及生命质量的问题。我们的孙辈也许将购票去观赏最后一批红杉或排队去获取氧气配给。有人抱怨在回到有五个孩子的家途中被交通堵塞困住好几个小时,但是他们不能将孩子和交通堵塞联系起来。在一个受到人口过剩一系列后果威胁的世界上,我们正在参和一项事业使膝下无子的生活模式为社会所接受并受世人尊重。太多的孩子作为一种文化强制的后果而呱呱坠地,离婚和虐待儿童的相关统计充分揭露了这一结果。” 埃伦的丈夫补充说:“每位朋友、亲戚、同事不停地给你施加压力,劝你要孩子,说什么‘发现你生活中失去的东西’。好多好多人很晚才发现,所谓他们失去的东西其实是他们完全不适合做的事情。” 埃伦还说:“从抱第一个洋娃娃开始,大到欣赏电视肥皂剧,成年后参加鸡尾酒会,无形之中,总有一种压力要你为人父母。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养育失败的比率吧,或许天下父母应该视为像当医生一样的专门职业。有些人擅长此道,他们应当生养孩子;有些人一窍不通,他们应该认为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 专业观察家同意这一看法:很多人生养孩子没有正当的理由,有时候则完全没有理由。男人常常稀里糊涂就当上了父亲,根本就没有作出审慎的选择;对许多妇女来说,怀孕能够成为一种方式来逃避不可解决的冲突,譬如,迅速获得名分,或改进自己的不良形象,以及满足童年时代未曾得到的关注和关爱的需要。 我和许多人类行为领域的专家交谈,探讨为什么那么多年轻夫妇决定不要孩子,他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一位家庭治疗专家把不要孩子的决定描写为“对当今世界形势基本的本能反应”,暗示像动物群居本能那样的东西正在起作用,来应对人口过剩、城市拥挤、环境污染和核战争危险。群居本能促使妇女感到繁殖人口有违心愿,并指引她们去寻找在家庭生活之外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式。 不止一位精神病医生暗示,凡是不愿生育的人有都自恋癖——觉得自己心甘情愿迫不得已,为照顾别人和受人照顾这个互相对立的内心冲突自圆其说。有位精神病医生说:“这些人不能容忍照顾孩子的想法,他们没有多余的爱分享给孩子,”并补充道,“你们这是对亘古以来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离经叛道。”他的另一位同事插话说:“情有可原嘛,我们谁不想为我们的欠缺找理由? 且不论他们的真正动机如何,或许这帮人本来就不该生孩子,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有自由堕胎法。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让热心的人当父母。” 心理学家唐纳德·M·卡普兰认为虽然一些人总是选择不生育,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越来越多人不愿生育的现象频繁发生在这些20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由性格类型被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黎斯曼称之为“有自我原则的”转变成“无自我原则的”父母抚养成人,另外这些“无原则的”父母对子女产生两个相关的影响:一是给他们一种强烈的“自恋权利感”——这是人们期望从生活里面得到的东西;二是失去了确信感。他说,他们更容易自我怀疑,更加专注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不大可能和他人保持稳定的依恋关系。他认为这类人最有可能将生孩子的决定推迟。这种决定不会更改,也不会取消。 “有许多年轻人对放弃受人照顾的角色和承担照顾人的角色显示出矛盾心态,”卡普兰博士说。 E·詹姆斯·安东尼博士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精神病学的教授,《父母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一书的合著者。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安东尼博士说,很多和我交谈的人非常担心在这个并不太平的世界上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过去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观念:生儿育女意义非凡、令人神往、丰富阅历、创造人生,如今这一理念似乎被人遗弃。现在妇女似乎有许多其他的机会可以创造性地表现自己,而家庭生活要求她们放弃太多的东西,因此强调家庭生活是一项美好和有创造性的事情,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奉献,反而根本无法唤起许多年轻人的回应。 “我认为形成时代风气的部分原因是现代

文档评论(0)

159****65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