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请你举一例子(题目)来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解答: 东北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东北是我国著名的“粮豆谷仓”、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与东北土地资源丰富是分不开的。本区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6%,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全区每一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24亩,黑龙江省则达35亩(全国每一农业劳动力为5亩)。是我国人口少、耕地多的地区。耕地土壤甚为肥沃,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土壤养分储量比我国其它地区高2—5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0%以上,而且地面坡度多在1度以下,耕地连片,非常适宜于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其它农田建设;其次是东北东部山地中的盆地和河谷平原。
本区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荒地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南侧的甘河、诺敏河中下游一带,小兴安岭山麓冲积洪积平原以及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可供开垦的荒地资源,仅黑龙江省就有5000万亩以上。其中土壤肥力较高,不加措施或稍加措施即可开垦的一、二类荒地约占三分之一。此外,尚有大面积的宜林、宜牧荒地。
这些荒地,农业资源条件良好:①地势平坦开阔,集中连片,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平坦地占荒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甸子地、沼泽地占大多数;②荒地多分布在年雨量400—600毫米的较湿润地区,加上地势起伏和缓,河网密布,便于发展灌溉;③光热资源尚称充足,日照长,强度大,积温多,适于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特别是日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蛋白质的形成与贮存;④土壤肥沃,主要土壤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共同特点是土层深厚,黑土层一般均在30—100厘米,且土体湿润,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和耕作性能,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储量高,表层土壤每亩含有机质11—19吨,含氮素500—750公斤,全磷350—480公斤,钾素350—400公斤,这比太湖平原水稻土高2—3倍,比华北平原的褐土高3—5倍。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共计开荒3000多万亩,占全省现有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黑河地区,每年开荒20多万亩,已由原来的缺粮地区变为余粮区。北部三江平原等地,如今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每年向国家提供大批农产品。
本区大部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完全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日照时数多在2300—28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多年平均变化在41.8—54.3亿焦/(平方米·年),以哈大铁路以西的平原区为最多。目前,本区光能利用率很低,约为0.5%,仅为长江流域光能利用率的一半,开发潜力很大。
本区冬季虽然寒冷,但夏温较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是农业气候最大优点。在湿润气候和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地表结构综合影响下,东部和北部山地均有丰富的地表径流向平原汇集,为平原区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建立许多大型灌区,成为高产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本区中南部适于春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向日葵等作物的生长,北部则适于生长早中熟春小麦、大豆、薯类等作物,但有的地方仅能生长小麦和薯类。
东北区水热条件,虽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农业气候上的最大缺点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子。遇到严重的低温冷害年可减产百亿斤以上。
建国以来较严重的低温冷害年有5次,即1954,1957,1969,1972,1976年。在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严重冷害的频率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最高,平均4—5年一次。其余地区,频率在10—20%之间。
东北的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个类型,有的年份两个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秕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梁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
东北区农业气候上的缺点,除低温冷害外,就是平原西部有春旱现象,且多大风与沙暴。为了发展农牧业,改变风沙干旱面貌,党和政府在1950年做出了“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全区人民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一道纵贯东北平原西部的林带已经营造成林。这道“绿色长城”,南起辽宁省的新民县,北到黑龙江省的甘南县,长约800公里,东起吉林省的长春市,西到内蒙古的翁牛特旗,宽约500公里,包括54个市、县、旗,保护的农田面积达4500万亩以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农田防护林区。建成后不但对防止风沙,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林业收入的增加,使广大防护林区的自然、经济面貌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综合上述,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大,后备资源较多,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