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炮制思想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中炮制思想探究 姓名:许孟月 学号:2013110164 伤寒论中炮制思想探究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对后世医学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以注脚的形式记录了药物炮制方法,为中药炮制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伤寒论中载药91种,半数以上药物都有具体的炮制过程,一共约有40余种炮制方法。其中包括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其他炮制方法。 净制 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中药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技术,称为净制。其目的包括提高药物净度,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分别药用;大小分档,利于进一步炮制。 一、去除杂质 “洗”,其药物有半夏、蜀漆、海藻等,其中蜀漆是用“暖水洗之腥”。 半夏,《金匮玉函经》记载“ 凡半夏不咀,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因为半夏有毒,使用之前要“洗”, “汤,热水也”,因此“以汤洗数十度”就是用热水反复洗几十遍,令半夏“滑尽”,除去半夏的“ 隙涎”,是因为古人认为“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这样半夏经过多次的淘洗,毒性降低,就可以入药使用了。 蜀漆,性味辛苦寒,有涤痰散火之功,但因其性昧腥秽有毒,故“洗去腥”而后人药,以避免药后败胃之弊。 “去皮”, 去除非药用部位,其药物有桂枝、大黄、附子、厚朴、猪苓等。其中猪苓注明要“去黑皮”,皂荚是“刮去皮”。 猪苓:《本草经集注》:“枫树苓,其皮去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用之削去黑皮”。从外观上黑皮不如白皮美观,药物炮制需要对药物进行美化,以求形质兼美。同时,黑皮的有效成分含量甚微,需去除。 桂枝,对于桂枝去皮的问题,历代医家有不同观点,至今仍存在争议。如《医宗金鉴》:“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中药炮制学》中桂枝有生用和蜜炙2种,均不去皮。由此看来,似乎桂枝去皮不甚合理。但据真柳诚旧。考证,汉代使用“桂”或“菌桂”作为药名,为除去木栓层的树皮,其制品在埋葬于公元前2世纪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自隋唐至宋初,桂、肉桂、桂心、桂枝等名称混用,故林亿等校订医书时统一采用了“桂枝去皮”的说法。《神农本草经集注·序录》:“凡用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故仲景用桂去皮实为去掉最外层之栓皮,目的一是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二是去除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的定量更加精确。 “去心”,所对应药物有天冬,牡丹等。 天冬,《雷公炮炙论》:“凡使,去上皮一重,劈破去心。”天冬的芯最为寒凉,去心使用,以免阳气受损。 “去皮尖及两仁”,杏仁、桃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为后世沿用,因其皮尖有毒。 “去翅足”,所对应药物为虻虫。 虻虫,东汉有熬去足、翅《金匮玉函经》)法。唐代有去足、翅熬《千金翼》的记载。宋代有炒令微黄,去头、翅、足《圣惠方》。元、明时代有麸制《宝鉴》,去足、翅焙用《通玄》等焙炮制方法。可见,多部本草都有去头足的记载,其头足有毒且没有药用价值,故后世医家多弃去不用。 “去节”,所对应为麻黄。 麻黄去节, 最早见载于汉· 张仲景《金匣玉函利》) 经》曰: “ 麻黄, 折去节, 令通理, 寸到之, 寸到不如碎对药物炮炙无统一标准. 麻黄为什么要先煮和除沫, 如又云:“折之, 皆先煮数沸, 生则令前人认为“ 生则令人烦” 或“ 沫令人烦”。值此以后. 历代本草及方书多有“ 去节” 记载.张仲景意在“ 令通理”,盖用去节麻黄能增强开腠理, 发汗效果。这些都是由麻黄碱产生的药理作用, 也许就是古人敛汗止汗之物. 如陶弘景云: “ 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所谓的“ 烦”因, 麻黄中除含麻黄碱外, 还含挥发油。 唐《药性论》、宋《本草图经》、元《汤液本草》, 均认为麻黄节能止或不止, 因此也会导致“ 烦” 的主要因素。 “去毛”,所对应药物为石韦。 石韦,去毛《医林纂要》记载石韦毛主治“敷 \o 汤火伤 汤火伤”。虽然,石韦毛也有其药用价值,但在伤寒论中是应用石韦通淋的作用,故弃去。同时,石韦毛影响了药物的净度且煎煮后有刺激喉咙等副作用,所以需要加工除去。 “去皮心”,所对应药物为巴豆。 古人认为:“巴豆得火则良, 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则去皮心膜油, 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 炒去烟令紫黑, 研用, 可以通肠, 可以止泄” 早在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匾玉函经》中就有“ 巴豆去皮心, 复熬变色” 、“ 去皮心熬黑” 的记载, 晋· 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有“ 去皮心,捣熬令黄, 别捣如膏” , 并对巴豆中毒后的解毒间题, 进行了论述: “ 黄连小豆蕾汁大豆汁并可解之。梁陶宏景著《

文档评论(0)

444222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