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并联与串联运行工况.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0 Q H HST N M QM = QN HM Q~∑h 2台 1台 HN P2 P1 串联运行的特点: 流量相等, 扬程相加 常用多级泵: 多个叶轮串联 五、水泵串联运行 * 两台离心式水泵串联工作,串联泵的设计流量应是接近的,否则就不能保证两台泵在高效率下运行,较大泵的容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较小泵容易产生超负荷 * 复习 * * 图解法求定速运行装置的工况点 M H Q HST Q~H Q~∑h * 比例律 条件: 对应于相似工况点的Q、H、N值 对应点的效率近似相同——调速范围太大时不准确 * 应用比例律求调速后的水泵特性曲线 调速后Q-H、Q-N、 Q-η曲线的绘制 选点 计算 立点 划线 * B和C为相似工况点,符合比例律 A C B H Q HST Q~H Q~∑h H=kQ2 应用比例律求调速后的适宜转速 * 第九节 切削律(经验公式) 在一定条件下,水泵在切削前后对应工况点的流量、扬程、轴功率分别为Q1和Q2、H1和H2、N1和N2,则 * 应用条件 叶轮的切削量在一定的限度内 比转数ns 60 120 200 300 最大允许切削量(%) 20 15 11 9 效率下降最大值 2% 2% 3% 3% 可认为切削前后效率不变 * 满足切削律的所有工况点,都分布在H=kQ2这条抛物线上,此线称为切削抛物线 在切削限度内,叶轮切削前后水泵效率变化不大,因此切削抛物线也称为等效率曲线 * 1.求切削后的水泵特性曲线 切削后Q-H、Q-N、 Q-η曲线的绘制 选点 计算 立点 划线 * 2.确定切削后的叶轮外径 已知水泵D1时的特性曲线Q~H 已知管道特性曲线Q~∑h 所需工况点并不在该特性曲线上,而在管道系统特性曲线上的较小流量点 B 处 利用切削律求叶轮外径应切削为D 2=? A B H Q HST Q~H Q~∑h * A C B H Q HST Q~H Q~∑h H=kQ2 水泵的高效率方框图 水泵性能曲线型谱图 * * 作业 据P32图2-27,绘出14SA-10型离心泵在n=1450和n=1200rpm时的Q-H特性曲线,并指出在n=1200rpm时高效点的流量、扬程、效率。 某单级单吸离心泵,Q=0.0735 m3/s,H=14.65m,用电机由皮带托动,测得n=1420r/min,N=3.3kW,后因改为电机直接联动,n增大至1450,试求此时水泵的Q、H、N。 P110,T18,加一问:若通过调速实现,需将转速调为多少? * 第十节 离心泵并联与串联 运行工况 * 第十节 离心泵并联与串联运行工况 一、并联特性曲线 二、两台同型号、同水位、管路对称布置水泵的并联 三、两台不同型号、同水位、管路不对称布置水泵的并联 四、调速泵与定速泵共用 五、水泵串联运行 * 一、并联特性曲线 什么是并联:通过联络管联合供水 并联的特点:总供水量Q = ∑各泵供水量Qi 并联特性曲线:等扬程下流量叠加 并联工况点与并联工作时单泵工况点 * 二、两台同型号、同水位 管路对称布置水泵的并联 QM=2 QN QS >QN QM <2QS 0 Q H HST S N M QN QS QM HM Q~∑h 2台 1台 P1 P2 * 题 两台同型号水泵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并联工作,并联工况点的出水量比单独一台泵工作时的出水量( C )。 (A)成倍增加 (B)增加幅度不明显 (C)大幅度增加、但不是成倍增加 (D)不增加 * 题 两台同型号水泵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并联工作,并联时每台水泵工况点与单泵单独工作时工况点相比出水量( D )。 (A)时而增加或减少 (B)有所增加 (C)相同 (D)有所减少 * 例 已知单泵特性曲线Q~H,管道近似特性曲线Q~∑h 以水平线表示,则3台同型号泵并联后的流量为( 300L/s )。 0 Q H N QN=100L/s HN Q~∑h Q~H * 三、两台不同型号、同水位 管路不对称布置水泵的并联 折引特性曲线法 图4-19 * O Q H HST 1 P1 P2 2 B A C D * 2′ 1′ O Q H 1 P1 P2 2 B A C D * 2′ 1′ O Q H HST Q-∑hBD 1+2 1 P1 P2 2 B A C D * 2′ 1′ O Q H HST M′ Q-∑hBD 1+2 1 P1 P2 2 B A C QM′ HM′ D * 2′ 1′ O Q H HST M′ Q1 Q2 HM′ Q-∑hBD 1+2 1 P1 P2 2 B A C QM′ D * 2′ 1′ O

文档评论(0)

yuguanyin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