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分析积木(修订版)数学分析学习的思考与经验SCIbird.docxVIP

我的数学分析积木(修订版)数学分析学习的思考与经验SCIbird.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数学浩瀚如大海 我的数学分析积木 (数学分析学习的思考与经验) 数学探索者号 SCIbird 序 言 本书取名《我的数学分析积木》,原因是本书带有一些微积分回忆录味道, 是笔者这些年来对数学的一些感悟所写成的数学笔记。书中观点和内容吸取了 不少数学大师的思想精华,同时也包含了自己对数学的一些理解。 为什么写数学书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肯定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名, 否则就实名制了。 SCIbird 这个网络 ID 是“科学鸟”的含义,笔者始终将数学 视作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笔者那时候的梦想是探索 宇宙空间: 长大了, 长大了, 我要当一 名科学家! 加油!! 星 际 小时候的天很蓝很蓝,天上的星星 也很多很多。我知道我有一双想象的 翅膀,带我飞,超越时空!多少年以 后,当我看到《超时空接触》 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 共鸣感! 少年时代的梦想 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 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 德法则。” 笔者也常常思索为什么“星空的奥秘”那么引人入胜,激励着无数先贤去 探索?伽利略、牛顿、欧拉、高斯、庞加莱、爱因斯坦等等, 一个个震铄古今 的名字铭刻在天文史上。为什么自己也被星空所吸引。 上 的 繁星 后来笔者领悟到,正是少年时代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驱使着自己去探索。 在少年时代,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笔者已经了解了黑洞、虫洞、相对论等 概念,虽然只是不严格的科普知识,但笔者知道,这些概念涉及宇宙最神秘的 奥秘。 可惜随着时间的飞逝,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磨灭了。小时候那种想一个问题 能用一个多月的精神劲没有了。读初中和高中时,自己喜欢上物理。念大学时, 喜欢上数学,其程度甚至超过物理。在我看来数学比较自在,想象空间大,当 你真正理解数学时,你会发现其数学的奥妙并不亚于星空。特别地,运用数学 方法也能认识星空法则。 读研究生时,笔者意识到写不出深刻的文章,更不可能延续科学事业,那 时就有写一本数学方法论的想法,算是对这些年自学数学做一个交代。写作上, 希望效仿《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这样的科普书,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和 高度,但又不能太高深。想想前苏联那么多大牛院士都肯花时间写出《数学它 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这样的好书,但如今科学界的人士太冷漠,对科学普及 不热衷,数学界更甚。其结果如何?用卡尔 ·萨根的话可以概括这样做的后果: “科学激发了人们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但伪科学也有同样的作用。很少的和落 后的科普所放弃的发展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和迷信所占领。”如今微博上谣 言满天飞,有些谣言稍微有点逻辑和科学知识便能识破,可是 ……只能说很多 人大学白念了。 经常看到微博上某大V 就某道数学题发表感慨,说难得多么BT, 笔者一看 无语了。最近英语要退出高考,变为类四六级模式,引发很多人再次吐槽数学 滚出高考。笔者难以接受竟然有那么多人会这么想,无法想象一个不懂数学的 民族会发展成什么样(有些人至今仍然以为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等价的)。很难想 象有比数学更好的形式逻辑学习方式。 联想到卡尔 · 萨根的话,笔者觉得有必要尽一份力量普及一些数学思想和 方法。记得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风靡一时,同学间互借着看,然后大家在 一起讨论,那种风气,远胜当下热议韩剧和美剧,品味也更高。可惜如今风光 已不再。当年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书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称之为“十万 个为什么式思维”: 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 就是这平平淡淡的三点,其作用好比思维灯塔,指导了自己这些年的学习, 不论是自然科学、数学,经济社会领域问题,受益匪浅。 市面上的数学科普书自己基本上都看过,根据经验,过年低端科普书不少, 中高端科普书太少。笔者经历表明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有一定水平的本科生 或者不搞数学研究的人,他们没时间和能力去看大部头数学专业系统教材,但 看太水的科普书也无聊(这类书的内容很熟悉,没有新意)。有没有难度与《数 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差不多,或者略难一些的书(但不是教材)。这些人 喜欢看一些经典问题和解法,难度不宜太高,要有新思路。 涉及问题要尽量高 等一些,但也不能太高,举一个例子:最速降线问题 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从一个给定点A 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B, 如果不计摩擦力,问沿着什么曲线滑下所需时间最短。 笔者高一时在《形形色色的曲线》里看到这个问题,但书中只给出答案是 摆线(旋轮线),没有证明。后来到大一才第一次看到证明。当时第一反应是直 线,后来感觉不对,猜想应该是曲线。直观上,开始速度慢,曲线应该比较陡 峭;后来速度快了,曲线逐渐平缓。 C 最速降线问题 这个问题是变分法的先驱性问题,在数学史上有很高地位,试题本身也很

文档评论(0)

159****78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