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气污染与控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控制 第一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大气污染源 二次大气污染物指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学物质。 大气污染导致的恶性污染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的综合作用SO2浓度25~100mg/m3(60多人死亡) 多洛拉事件-1948.10.26-10.31,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洛拉小镇,由SO2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所致(17人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燃煤导致的,4天死亡4703人。 洛杉矶烟雾事件 四日事件——居民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硫、铅等物质的混合大气,引发哮喘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印度帕博尔毒气泄漏事件 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硫化氢泄漏,死亡243。 延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死亡10余人。 几类典型的大气污染 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臭氧层破坏机理 第二节 空气质量标准 第三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第四节 机动车尾气控制 合肥市汽车增长情况 汽车尾气主要控制技术 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改进点火系统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废气再循环 三效净化催化技术 曲轴箱排放控制技术 燃油蒸发排放控制技术 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 新型动力车 100.0 2013年3月 9.0 2007年底 4.0 2005 汽车保有量(万辆) 年份 机动车保有量 过百万的城市   目前,北京、上海、成都、重庆、郑州、青岛、杭州、天津、深圳、广州、昆明、南京、石家庄、西安等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均突破100万辆大关。其中北京最多,已超过500万辆;上海、成都、重庆、郑州、深圳等地,机动车保有量也突破200万辆。 南极臭氧空洞 极地平流层云在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吸附并聚集CFCs及哈龙 非均相反应场所 为什么北极没有形成臭氧空洞? 北极为海洋环境,较南极大陆环境温暖 周围分布不规则大陆,大气层较南极不稳定 不易形成极地平流层云 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国际行动 1985年, 28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订案所包括的损耗臭氧的气体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试行) 2000年4月27日发布 来源: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主页()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 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清洁生产: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 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 我国目前比例为0.7%~0.8%,希望能达到1.5% 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可采用的经济手段: 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 收费制度(排污费等) 财政手段(生态环境基金等) 责任制度(赔偿损失和罚款等) 控制措施 针对酸沉降前体物质 洗煤 开发低硫燃料 改进燃烧技术 烟气脱硫 机动车净化 国际行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提出酸雨问题 1979年,33个国家,长距离跨国大气污染公约(LRTAP) 1985年,欧洲20个国家,硫排放控制协定 2013年2月28日,北京第一次沙尘暴 ⑤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全球能量平衡示意图。图中给出了基于地球表面区域的平均能量(单位W/m2)流动。大约有49%的入射太阳辐射被地表直接吸收,但是温室气体效应增加了流向地表的能量。(资料来源:IPCC, 1996a) Major Greenhouse Gases Gas Contribution to global warming (%) CO2 57 CFCS 25 CH4 12 N2O 6 1997年10个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的总年排放量(a)和各国人均年排放量(b)(资料来源:Marland et al., 1999) CO

文档评论(0)

35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