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 目 傣族的农耕文化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2015年9月27
PAGE 2
摘 要:傣族作为百越后裔,历来以农耕为本,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农耕稻作文化,其先民最早进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驯化和栽培,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奴制度,便成为傣族农业发展的各重要特点。同时,傣族是我国乃至东南亚诸民族中最早从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具有一套历史悠久的稻田耕作农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傣族人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调适,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体系渗透着傣族人依靠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农耕理念,具有深厚的自然农法思想。这种自然农法思想既与傣族人的生态价值观念密切关联,又充分体现着他们的文化特性,贯穿于傣族人的生产与生活形态中。
关键词: \t /KCMS/detail/_blank 傣族;? \t /KCMS/detail/_blank 水利设施;? \t /KCMS/detail/_blank 农耕;? \t /KCMS/detail/_blank 农奴制度?????
目录
引言3
1.早期的傣族农业 3
1.1 农耕文明3
1.2 史证早期的傣族农业3
1.3 早期傣族农耕方法4
2.改革开放前的傣族农耕5
2.1耕作方法5
2.2耕作区域特点5
2.3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关系制度6
3.改革开放后的傣族农耕文化7
3.1组织机构设置7
3.2重视水利设施7
结语8
参考文献9
PAGE 9
引言
云南傣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农耕稻作文化, 其先民最早进行了野生稻的人工驯化和栽培, 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傣族是我国乃至东南亚诸民族中最早从事牛耕水田耕作的民族之一, 具有一套历史悠久的稻田耕作农具、耕作方法和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与此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奴制度, 便成为傣族农业发展的各重要特点。
早期的傣族农业
1.1 农耕文明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意义重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对积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中国持续发展的上万年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几千年发展过程中,虽经无数次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证明这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如果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资源遗产,可视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2 史证早期的傣族农业
傣族是中国最早发展水稻的民族之一。据研究,远在2000年前,傣族就有种植水稻现象。贝叶经中记载的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曾说到天神给我们撒下谷种子,但被雀、鸟、鼠吃了,他们吃了后从便中排出谷粒,掉在水沟边然后发芽长大,结出谷穗。人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发现并找到谷种,在傣族首领叭桑木底的指导下,学会了种植,发展稻谷,后来又开辟新的田地,实现了耕作定居的模式。《帕萨坦》也记载,远在1000多年前,“傣泐王几达沙力带着十二个随从在原来十二个邦的基础上建立了十二个勐,任命他们为十二勐的‘布闷’。随后,各勐‘布闷’就组织民众开田挖沟,各勐‘布闷’将开出的田地分成产量为一百挑、一千挑、一万挑三种规格如数点清交给傣泐王,傣泐王又将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交给百姓耕种,并规定应交的租谷数量”。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不错的水平。
傣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不可磨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的农业文化更加名声显赫,其悠久的农耕稻作历史、传统的农业耕作方试、古仆典雅的土地关系和完善的水利设施都著称于世。它在中华农业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长出来,而且比野生的还要好看和肥大。这篇故事,记述了傣族先民如何发现野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库及答案.pdf VIP
-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与实践研究.docx VIP
- 投标服务承诺书(20篇).docx VIP
- 七年级英语第一次月考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 Starter~Unit 1】(上海专用).docx VIP
- 李白按年龄顺序写的诗.docx VIP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docx
- 高频精选:京东快递员ai面试题及答案.doc VIP
- 高频精选:京东快递员ai面试题及答案大全.doc VIP
- 吉林省中药软片炮制规范.pptx VIP
- 名著阅读《湘行散记》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共9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