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重体系建设学习资料;学习内容;严格实施; 前 言 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目的是要实现事故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纵深防御”和“关口前移”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要安全生产职责要求之一。
双重体系构建对企业来讲不是‘新生事物,而是OHSAS18001中4.3.1要素的深化、是AQ3013中“风险管理”要素的系统和细化。无意增加企业负担,而是精准治安和源头预防的具体落实。但是,任何管理水平的提升或更新均需要大家认识再提高、掌握再专业、执行再规范! ;??第一部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和内容
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二、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1、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
??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办。;;基于风险:
对生产现场焊接切割作业氧气瓶和乙炔气瓶的安全间距问题,国外一般不做硬性要求(我国的安全规程要求,二者间距不少于5m,二者距离明火间距不少于10m。),所以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二者都是放置在一个推车上使用的,当然防倾倒措施、现场警示标志和灭火器材是要求企业要考虑的。美国对高处作业的高度标准是以1.8m为起点的(??为他们根据人机工效学实验发现,按照人体登高作业时,一旦坠落,势能的转换,与地面的撞击力完全可以使人受到伤害。甚至一些企业自己设定的高处作业管控高度为1.6m。而我国的规定是距离坠落基准面2m及以上。);
基于后果:
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仓库爆炸事故为例,虽然在《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中规定:距离不少于1000m的字样,其实该起事故的爆炸威力的波及范围接近3000m,当然如果在1000m之外的话,损失程度会大大降低。但是即使该仓库满足1000m的要求,仍然规避不了3000m的爆炸波及范围。
这里,顺便声明一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均提到的是“防火间距”而并没有对“安全距离”提出要求。而防火间距是为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甲类危险品仓库距离高层民用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仅为50m)。也就是说:防火间距其实是经验距离,而安全距离则是数学概念。前者是半定量(或定性,属于经验要求),后者是定量(需要根据爆炸当量进行数学模型计算,是客观要求)。;;几点说明:;落实主体责任
1、法律法规
2、标准规程;;构建两个体系的最终目的: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双体系与OHSAS18001AQ3013关系如何?;Page ? *;Page ? *;风险管理;;1 概念;1.1 定义与术语;(1)危险源的构成;(2)危险源的分类——按照标准分 ;第二种分类法: 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 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第三种分类法: 可按照事故发生致因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客体-能量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危险源”(非客体-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或泄漏的因素)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往往是一些物理实体。 第二类危险源: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合肥万物生物石蜡切片 IFtune绿 + IF红 双标实验报告.pdf VIP
- 国开2022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1-4答案.pdf
- 智能除草机器人.pptx VIP
- 2025年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某国企招聘笔试题库附答案详解.docx VIP
- 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节能中的应用.docx VIP
- 专题14 阅读理解C篇之首字母技巧方法及20篇专练(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牛津上海版).docx VIP
-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实操试卷(中级工)(试卷八).docx VIP
- 医疗器械质量保证措施.docx VIP
- 中建冬季施工方案.pdf VIP
- 中国打火机行业运行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