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docVIP

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陆洲 05010612002 摘要: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于闻一多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方家、学者展开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述。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在闻一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关于闻一多与古代诗人关系的比较更是微乎其微。众所周知,闻一多早期诗歌创作受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有着浓丽繁缛的一面,这与中国晚唐诗风,尤其是温、李一派的影响不无关联。本文即试图通过分析比较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以期观照闻一多“取之于李而别于李”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闻一多;李商隐诗歌;接受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早年曾经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洗礼,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传统习气浸染很深的人,有着很深厚的传统文学素养,他的新诗创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他的立志学诗,在1919年2月10日的《仪老日记》中就有记录:“枕上读《清诗别裁》。近决志学诗。读诗自清明以上,溯魏汉先秦。读《别裁》毕,读《明诗综》,次《元诗选》,次《宋诗钞》,次《全唐诗》,次《八代诗选》,期于二年内读毕。” 闻一多:《仪老日记(1919年)》,《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42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这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在1922年归家以后,“校订增广《律诗底研究》,作《义山诗目提要》,又研究放翁,得笔记少许。”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3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对西方文明的痛恨,使闻一多对中国古典诗词更加痴迷,他经常拿着一本《十八家诗钞》,在诗的海洋里与古人遇合,这《十八家诗钞》中便选录了李商隐的诗107首。李诗中媸姸浓丽的美深深的吸引着闻一多,打开了他新诗创作的大门,如他所言:“《忆菊》,《秋色》,《剑匣》具有最浓縟的作风。义山、济慈的影响都在这里”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即使在他感情低谷期,与友人的书信中也说“唯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时代,同你结邻而居,西窗剪烛,杯酒论文”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4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这里的“西窗剪烛”自然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化用,从中我们也便不难看出李商隐对闻一多人生的影响。在闻氏整理的《唐诗大系》中,李商隐的诗歌就选取了24首,较之大部分诗人都是十几首或者几首的作品,闻一多的选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提倡“新格律诗”,讲究诗歌的绮丽凝炼,精工典雅,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所受义山诗风的影响 闻一多:《仪老日记(1919年)》,《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42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3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4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接受了李商隐诗歌的精华,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古典气息浓厚,既不乏深情绵邈,亦不失绮丽精工。他是有选择的接受的,融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人生体验,实现了现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再创造。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技巧上,托物寓慨 “诗言志”的抒情传统在历代诗人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们习惯于将情绪寄托于外物,借此抒发个人情怀,这在李、闻身上都得以体现。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多为托物寓慨之作,通过歌咏景物来表现个人的人生境遇和情绪体验。以他的《流莺》诗为例(“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借流莺的孤独飘荡,无枝可依,侧面表达自己当时的飘零境遇和落魄窘态。而闻一多的《黄鸟》诗,则在沉郁顿挫的吟诵中,吐露对黄鸟的惺惺相惜:“野心的鸟儿啊!我知道你喉咙里的/太丰富的歌儿/快要饐死你了;但是从容些吐着!吐出那水晶的谐音,造成艺术之宫,让一个失路的灵魂/早安了家罢!”同样是咏黄莺,李商隐和闻一多都寄寓了自己当时的失落与苦闷,在他们笔下,黄莺一样是飘零孤苦的,它在痛苦地歌唱,悲泣地呐喊,像“一个失路的灵魂”。他们都是借物自况,托物寓慨,只不过在闻一多的笔下,这种抒情更为浓烈,更易于把握和捕捉。在《奇迹》中他说“我也说但为一阙莺歌便噙不住眼泪”,就像闻一多不幸遇难后,他的

文档评论(0)

369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