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工作人员证放射防护培训教程课件.ppt

放射工作人员证放射防护培训教程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随机性效应(5) 辐射致癌机制  1。细胞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病毒活化  3。免疫抑制  4。细胞动力学变化与激素调节  的改变 随机性效应(6) 辐射致遗传效应  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1。先天性缺陷、死产和新生儿死亡 2。活产儿童平均寿命调查 3。20岁以前发生恶性肿瘤的调查 4。染色体异常 5。蛋白质突变频率 6。性比例 7。儿童生长发育 随机性效应(7) 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的辐射遗传效应   我国广东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1980年调查1)发病率 2)自然流产率 3)多胎率 4)性比例 5)新生儿死亡率 随机性效应(8) 职业照射 生育率、不孕率、活产婴儿性比例 自然流产率、多胎率、新生儿死亡率、20种先天畸形和遗传疾病调查总发生率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理 原发作用:机体受到射线照射后,吸收了射线能量,其分子或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继发作用:原发损伤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照射剂量 辐射类型 剂量率 照射方式 照射部位和面积 放射敏感性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照射剂量 人体受不同剂量照射后损伤效应的估计 剂量(Gy) 损伤程度 <0.25 不明显或不易觉察的病变 0.25~0.5 可恢复的功能变化,可能有血液变化 0. 5~1.0 功能及血液变化,不伴有临床征象 1.0~2.0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2.0~4.0 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4.0~6.0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6.0~10.0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0.0~50.0 胃肠型急性放射病 >50.0 脑型急性放射病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辐射类型 几种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及电离密度和所致损伤 能量为2Mev 空气中的 每mm行程 所致 的射线 射程(m) 上离子对 损伤 α 0.01 6000 内损伤 β 1 60 内外损伤 γ 100 0.6 外损伤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照射方式 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 大鼠一次全身照射10Gy,则死亡率100%,若10Gy分10次给予(每次1Gy),则死亡率降至90%,若分20次给予(每次0.5Gy),则死亡率降至30%。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照射部位与面积 由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 当照射的其它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越大,损伤效应越显著。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人体组织的放射敏感性 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组织、骨髓组织、胃肠上皮、性腺、胚胎组织 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角膜、眼晶体)、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除性腺)、 不敏感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 放射性疾病的分类 放射性疾病的种类很多,分类比较复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放射性疾病的分类 按射线作用于机体的途径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病和内.外混合性辐射所致的放射病. 按射线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病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 按射线作用于机体的范围,分为全身性放射损伤和局部放射损伤. 按损伤因子可分为单纯放射损伤和复合型放射损伤(同时或相继受到包括放射因素在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损伤). 法定15种放射病诊断标准 国家最新颁布的放射性疾病诊断准,200

文档评论(0)

159****17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