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具书将取代纸质工具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图书馆学专业语词有图书、文献,“书籍”是一个口语化、生活化的一个语词。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将“书籍”仍限定为抄写或印刷成册的图书、期刊、论文等等纸本文献。 2003年,比尔·盖茨造访西班牙皇家学院时语出惊人:“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引起舆论大哗。那么,“新的电子媒体会让书籍消亡吗?”这不仅是20世纪末年以来爱好阅读的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且更是广大图书馆员迫切追问的问题。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7.1书籍的功能与效用 (1)书籍的基本功能 (2)书籍的社会效用 7.2书籍的发展 (1)书籍载体的更新趋势 (2)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本质区别 7.3书籍的未来发展 (1)电子工具书将取代纸质工具书 (2)全文报刊数据库将取代合订本报刊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7.1书籍的功能与效用 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观人类的发明史,可以说书籍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物。古今中外有关书籍的言论数不胜数,美好的赞誉可以车载斗量。这些言论与赞誉几乎对书籍的伟大价值都给予了很高的肯定。那么书籍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觉得书籍的价值可以用“两个功能、三个效用”来概括。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1)书籍的两个基本功能:保存社会记忆、传递人类知识 社会记忆是由大量历史元素组成的,如民族起源、信仰延袭、思想源流、风俗传统、政治变迁、经济发展,乃至个人的生活经历等,它们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过去的形象”而留在社会群体的心中。 社会记忆对个体、群体都很重要。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认为:对个体来讲,“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对于群体来说,现实的社会秩序就是建立在“过去形象”之上并使其合法化的。这就暗示出一条规则:“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社会记忆,人类社会就会混乱、倒退乃至像雪山一样崩塌。我们常说“代沟”,代沟就是不同系列的社会记忆发生阻隔造成的。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保存社会记忆的方式很多,如举行纪念仪式、保持风俗习惯、传授手工艺技法等,但对人类来说,最为有效的方式还是利用文字将“过去形象”记录下来,形成能够永久保存的知识媒介——书籍。因此,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说“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Social mechanism)”。 人类为了“固化”自己的社会记忆,特别注意书籍的保留和传播,书籍的生命力也因此而接近不朽。培根说过:“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权力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250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散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被焚毁?”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书籍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初,李政道曾在中国科技大学为“少年班”讲课,他提了一个问题: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答案各异。李政道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知识积累;动物则不行,每一代都必须从头开始。人通过知识传递、积累,最终使人走出了动物界踏上了文明之旅。原始社会,人类知识主要是由口耳相传方式来传递的,记忆方式是大脑记忆。这种传递与记忆方式有时空的局限性及不稳定性。文字发明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人类知识可物化、外现于某种物质载体上(如泥版、纸莎草、竹简等),这不仅使知识在传递上可突破时空的局限,同时也开辟了知识的“脑外记忆”这一新途径。文字、书籍的产生使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快车道。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有人说,如果将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即从鲁迅所说的会喊“杭育杭育”号子直到今天(约旧石器中期以来的10万年)压缩成一年的话,文字、书籍的出现则发生在这一年的最后十几天里。形象地说,埃及书写传统产生在12月11日,中国表意文字发生在12月18日,中国的印刷术发明于12月26日,欧洲第一本书( Gutenberg`s Printing Press,1445年)则问世于12月29日。所以,以传递知识为目标的书籍,在“人之所以为人”这个命题的成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7 书籍的发展及未来命运是怎样的 (2)书籍的三个社会效用:提升思考、体现权力、创造生活方式 书籍的第一个社会效用是提升人类的思考。知识的传递有两种方式:共时传递与历时传递。从历时传递角度看,知识的传递方式可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口耳相传时期、书写印刷时期、电子媒介时期。在口耳相传时期,知识的传递是面对面的在场交流,有即时性、现场感强、失真度小、高度依赖语境等性质,这有利于社会权威的形成和文化传统的维持。但是知识传递因受时空的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