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我的家乡就在黄土高原,在《资治通鉴》誉为“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河陇地区,在“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古陇地带。我的家乡有闪烁着璀璨光芒的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遗址;有昭示着一代雄业、绵延二百五十里的战国秦长城;还有唐明皇御书的哥舒翰纪念碑;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墓地“汪氏元墓碑群”……这就是我的家乡甘肃定西。有人说“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因为华夏文明最初的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场文化等,还有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统统汇聚于甘肃大地上。而祁连山,玉门,阳关古道,敦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传奇?可是,现在的甘肃人,除了一些学者领导外,有几人知道甘肃曾经的辉煌?我们知道,甘肃的地位自宋而降,于是有很多人把甘肃的衰落归咎于游牧民族。当然,我们不能说与少数民族无关,但也不能全归于少数民族,还应该从多方面找原因。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找到答案的,但毕竟还是尝试着找了。
最近看了南京大学马俊亚教授的《被牺牲的局部》,虽然可能与黄土高原无关,但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分析一些政治现象的观点却很值得借鉴,所以行文可能会提及一些。谈到黄土高原的历史地理,我们自然会想到史念海教授——国务院首批历史地理学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他及他创始的西北环发中心为西北乃至更大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先生也出生在黄土高原,他对这一带有自己独特的感情。所以就选读了先生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唐代历史地理研究》《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等几本书。顺便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沟壑成因
说起黄土高原的沟壑,肯定会谈到黄河的侵蚀。所以首先介绍一下“原”这种黄河中游的主要地形。“原”是地势比较高昂而上面较为平坦的地方。《诗经·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中就有原的记载,说明原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而关中西部渭河流域以北有不少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在近于河流的原上,说明黄土高原的黄河河道及其主要支流在地质时期就已形成。但那时的原非常广大,可现在大都显得狭小,有的更是零零碎碎,东一小块、西一小片的。根据西周①和春秋②时期的记载,那时还有一个太原,太原在现在的哪儿?有两种解释,一说在汾河中游③,一说在陇东④,总之是比较开阔地带。就陇东而言我们很难说出其原的四至,在今甘肃庆阳有一董志原,在当地算是一个大原,,也只能说是太原的一角。总之,由于长期的切割,现在原的面积比古代狭小,也由于原的破碎,现代原的数目却比古代增多。原的这种切割破碎,主要是侵蚀,而且主要是水力侵蚀,侵蚀一般由地表径流开始,最为显著的当属沟壑。沟头向上延伸,沟中流水向沟的两旁侧蚀,沟崖的滑塌都会使原面逐渐缩小,以至于破碎。在黄土地区,一有降水,地表发生径流,就容易冲成很浅的沟形,沟形初成之时,一般都很浅,如任其发育,就可以渐次冲深冲阔,终成深壑大沟。当然,原虽高昂平坦却绝非水平,所以地表径流很容易发生,自然很易成沟壑。当然人为措施可以阻遏侵蚀,却也难免有漏洞。这种现象古现代对比很突出,像古代一些郡的治所,现在都成一片废墟,古长城遗址现在也被冲没。
像我的家乡,比如夏天下过一场暴雨之后,就得马上召集人去平整修复被洪水冲击的路上的沟壑,这路当然是有一定坡度的,平地当然很少冲坏。也许就是这种人为的措施吧,不然照此下去,积小成大,有朝一日我们的家也会变成沟壑的。可是我们也住在沟壑相间的小块原梁地带,为了防止已经形成的沟壑向纵深方向侵蚀,家乡人不知何时在深沟处种了大量的树木。也许滴水穿石,有朝一日,也许我们的家终会被侵蚀,可是当下只要我们绿化得当,注意保护,还不至于立即发生。我们家是在黄土高原,准确的说是在山麓地带,山上可以放牧,记得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山上干农活时得经常防着被狼袭击,记得奶奶曾经一个人就勇战一头狼。可是那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我们则只能当做传说来听。还有我小时候经常在山上放羊,那时候的草还很绿,可是十年前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禁止在山上放羊,现在草长起来了,人却进不去了,蛇也挺多的。也许这也是防止沟壑纵深的一种措施吧,可是对当地的环境到底有好的影响吗?我认为这还是一个未知之谜,得等历史来回答。也记得小时候家乡那沟里还有长流水,一年四季不枯涸,可是差不多跟“退耕还林还草”同时,那河只有在下大雨时才有水流,可能也跟这几年全球气候有关吧。黄土塬的气候变迁,以及水流侵蚀形成沟壑的过程,多少还是有点感觉的。
当然,黄土塬沟壑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力,人为因素只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二,河流流量
黄河贯穿黄土高原,渭水、汾水、沁水都是黄河的主要支流。这些河流从远古时期起,流量都应当是相当巨大的,他们的中下游河道也都可以通航,其通航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