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4 身边的变化.pptVIP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4 身边的变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身边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 第4课 目录 购物票证知多少 我们家的责任田 春天的故事 购物票证知多少 品德与社会 第4课 身边的变化 第一部分 当代票证有多少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排队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的物品是经常发生的事。有时光拿钱还买不到东西,还必须凭借各种票证,多的让人闹不清。诸如粮票、油票、肉票、鱼票、蛋票、豆制品票、糖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煤票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照片。 肉票 劳动工票 粮食票1 鞋票 粮食票2 借谷票 粮食票3 布票 商品供应票 马料票 食糖票 棉花票 小采访 就让我们来当一回小记者,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生活物品,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并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 讨论会 欧阳明、吴辉等同学采访了爷爷奶奶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购买日常用品要用票证? 欧阳明、吴辉等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要求 1.收集以前购物的各种票证。 2.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购物票证贴在白纸上,布置成一个专栏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出来。 链接 三十年前,我国的经济还相当落后。国家为了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人按户发放各种购物票证,于是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资料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 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 我们家的责任田 品德与社会 第4课 身边的变化 第二部分 刘祖耕的家在安徽农村,他常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起几十年前在生产队劳动挣公分的事,什么是生产队?什么是劳动公分,他找到以前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队长的李老爹。李老爹给他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生产队的工分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们村是一个生产队,队里的村民参加劳动是按工分计算的。 大家说公分是农民的命根,年终凭工分分粮,凭工分算钱。生产队根据农民身体的强弱和干活的力气大小,将全队里的人分成三六九等。劳动一天,年轻力壮的男人可得10个工分,妇女仅得8个工分;身体较弱、力气不足的人叫做半劳力,只能得5个工分,至于老弱病残和年纪小的所得的工分就更少了。 每年秋以后一结算,有的干10工分还挣不到一角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只能挣得20多元钱,平均每个人只分到100多千克口粮。这样还能有什么生产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农村经过人民公社时期的“文化大革命”的穷折腾,吃饭问题成为村民们的头等大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村民,聚集在村里的一间房子里,神态极为严肃地写下一纸契约,全文如下 小岗村的故事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我们家的责任田 责任田就是每户农民负责耕种的田地。 责任田就是农民包产到户的耕地。 农民只能使用责任田,但不能买卖土地,责任田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你知道什么是责任田吗?责任田归谁耕种?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XX责任田 李家庄 小调查 近期我们准备在班级黑板报上办一个“我们家的责

文档评论(0)

微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