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于坚的诗歌之路及其大成之象
鲁守广,马维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系,云南 丽江674100)
摘要: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三十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者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本文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关键词:于坚;诗歌;大成
在诗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之中,于坚是很特别的一个。他的诗歌创作四十年来一直持续着,并且数量上越来越多,份量也越来越重,这种情况在当代诗人里面是极少有的。而于坚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之所以一直没有消退,是因为他本质上是“工匠式”的诗人,而不是“才子式”的诗人,尽管于坚说过不要和每一个毛孔都透着才气的他比才气。于坚反对才子式的写作,主张真正的写作应该是工匠式的,而才子式的写作对更有力量的写作是大敌。于坚认为“专业性”是一个真正有现代性的问题。“五四”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拿过来的主义、观念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专业精神。古代中国,才子式的写作占主流,就像方仲永,年轻时很有才华,但过早夭折。而20世纪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以及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使得于坚上一代的作家以及同代作家基本上都是才子式的写作,而于坚一直坚持着。于坚还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他粗犷霸气的山大王式的海盗式的长相。于坚的诗歌和他的样貌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异类,而正是这个“异类”以其诗歌创作实绩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于坚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诗风至今,他一直处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的风口浪尖。从“口语诗”《尚义街六号》到“非诗”的《零档案》,再到“混搭”的《彼何人斯》,于坚在白话诗的写作中横冲直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于坚语”。
于坚在以“叛道者”的形象登上诗坛之前,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诗风。他初期主要是受古典诗歌和尚处于潜在写作层面的“朦胧诗”的影响。其实任何写作者早年都不可避免的向自己民族的传统学习,这一道坎是无法逾越的。于坚在《棕皮手记:诗如何在》中这样说道:“没有比诗歌写作更困难的事了,每个诗人都知道,他不是在白纸上写作,他是在语言的历史中写作,你写每一行,都有已经写下的几千行在睥睨着你呢。诗人永远不可能从第一行写起,他总是从过去已经开始的第某行继续写下去。因此你的写作总是与过去的写作有一个上下文的关系,通顺的关系。”1971年于坚去他父亲的流放地探望父亲。在父亲住的一个乡村破庙里发现六十年代印给机关干部内部参考的古体诗词,大喜过望,便开始沉迷于古体诗词的写作,并创作了古体诗集《野草集》。于坚最早接触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是王维的《辋川集》。一个人早年所接触的东西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于坚在后来的写作中多次提到王维对他的影响,说王维融进了其生命之中,成为其精神世界中众多圣灵之一。我们也可以从于坚的许多诗歌创作中看到王维诗歌意境的影子,像《滇池月夜》:
当滇池的水上流过幽蓝的月光乘一叶小小的木舟一摇浆离开了水岸……漫游在夜的天空披着温柔的山风睡美人躺在我的船头她的头发浮在银波浪中鱼儿跃出灰色的水面月光照见金色的鱼鳞鱼鳞被波浪们捏碎散作了天上的星星……
于坚:《于坚集?卷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2页。
这首流动空灵渗透着禅意的诗和王维的《竹里馆》及《鹿柴》何等的相似。另外,于坚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诗中带有很重的当时朦胧诗派的风格。他在《于坚集五卷》中提到在1975年时读到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像这一首《梦幻曲》,和食指的诗风很是相像:
我躺在灰色的窗下,
虚度着人生的年华。
我听见苍凉的天空,
谁在敲古老的巨钟。
钟声在宇宙里回荡,
天国的歌一样嘹亮。
仿佛是旷野的呼唤,
穿过了神秘的黑暗。 于坚:《于坚集
于坚:《于坚集?卷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页。
……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现当代诗人的风格多年来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于坚在否定之否定中有过多次的自我超越。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于坚便走向自己的诗歌之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主张和诗歌语言,开始引领起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这一于坚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称之为“野怪黑乱”期。于坚的“野怪黑乱”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口语期”与自由无疆期。之所以在口语期这三个字上加上引号,是因为于坚本人并不认同他的诗是“口语诗”。他认为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