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学测试试题 苏教版B卷 含答案.docVIP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学测试试题 苏教版B卷 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学测试试题 苏教版B卷 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题 号 知识基础 积累运用 口语交际 阅读 习作 总分 得 分 试卷说明: 1、测试时间90分钟,测试题满分100分。 2、答题前,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在密封区内写上学校、班别、姓名等内容。 3、答题时,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作答。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本题共计20分) 1、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2、请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带点字的恰当意思,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解: A.剖开 B.消除 C.解释 D.明白、懂 E.押送 ①儿童不解春何在( ) ②注解( ) ③押解( ) 2、 老 A 年岁大 B 有经验;老练 C 陈旧 D.经常 E.很;极 ①少年易老学难成( ) ②老脑筋 ③炒股老手( ) 3、我会给下面每个字组词语。 锈( )燥( )减( ) 揪( )乖( ) 绣( )澡( )碱( ) 瞅( )乘( ) 4、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 在生命的旅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是朝向( );可以是面对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A、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D、不停的絮絮叨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 2.孰为汝多知乎? 汝──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严峻── 4.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见微知著── 二、积累与运用(每小题5分,本题共计20分) 1、选词填空。 唱反调 泼冷水 拦路虎 下马威 (1)、当我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时,父亲就会给我( ),让我认清自己。 (2)、学习上有时会碰到( ),但我从来不害怕,总是想方设法战胜它。 (3)、在赛场上,他非常有针对性和攻击性,一上来就给了对手一个( )。 (4)、他总爱跟我( ),我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2、我会按要求默写或填空。 1、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2、写一句说明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夜的工作》是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个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 4、横眉冷对____________,俯首甘为____________。《自嘲》 5、比喻人的清廉正直,你会想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练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桃花心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不得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77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