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老师论文致谢词
樱顶的石榴花灿烂开放时,我的求学生涯也将要结束。从上一次离开武汉到现在整整十二年了,其间辗转腾挪,希望在学术中寻求本心。古人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可是世事无常,如今拿出来作为结尾的东西实在有愧自己的追求和导师的心血。所可慰者,这篇文章的写作伴随我走过了在洛伽山生活的几年,留下许多美好而珍贵的记忆,让我在感恩中认识到生命可留恋的一面。即将走向远方的时刻,充盈心中的只有无尽的感谢。
感谢敬爱的导师李建中先生。从本科最后一学期在选修课上结识他开始,先生一直是我生活和学术上的引路人。当我在南方小镇上为自己和别人二样无所事事而苦闷时,是他的鼓励使我重新有了追求的目标;当我为自己生活中许多琐事而惶惑时,是他的开导让我明白坚守的重要;当我在生死关头挣扎时,他的努力与关爱让我让我燃起希望之火。更不必说在知识传授上亲切的讨论!文章撰写上反复的修改,种种悉心的指导。
感谢尊敬的尚永亮先生!陈水云先生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感谢文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王若飞老师,在不堪回首的几年磨难中,她为改善我的状况尽了最大的努力。
感谢我的同门陈永辉博士。这几年他一直充当着看护者的角色,用最宽厚的心对待我不断的打扰。
感谢我远在家乡的父母,他们巨大的付出成就了我在校园里的宁静时光。依稀旧日芳菲在,一去东风十二年。光阴弹指而过,然而在老斋舍度过的每个清晨与黄昏都已珍藏在我心。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师友的关爱是我永远的行李。
漫漫人生路,也许不能总是拥有美好,但让我觉得幸运的是,某年某月某日,在暗夜里,在孤独时,我还能流着泪把这些温暖细细的回忆,重新看到希望。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这样一篇叫做“后记”的东西?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博士论文后记的一个主要功能似乎是表达对那些为本论文提供帮助的师长们的感谢之意。然而,我深知自己这篇论文的价值还没有达到足以令师长们引以为荣的程度,我甚至担心因这种鲁莽的“感谢”而站污各位师长的令誉。如果真是这样,那还不如将“感谢”之类的话尽量藏在心底为好。
我对这篇论文其实是不满意的。当初的第一选择并不是这个题目,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研究”.事情起因于转可训老师给我们讲授的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的一堂课。他讲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与体制的关系问题,还提到早期的一部“当代文学史”教科书《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课后,他提议我们几个人以“史料和实证”为话题在《长江学术》的“博士论坛”上发表一组文章。我在华中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粗略翻过《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它的主要编撰者王庆生先生正好是我“师公”.既有这样一层关系,我就决定以这部《史稿》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并为此特地去采访了王老先生,获得许多有意思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在后来写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的若干历史信息》中大多并没有派上用场,但它们却激发了我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史”的兴趣。于是,我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几十种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史”着作。其中,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学生集体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部分纲要(初稿)))(1959年版)、由山东大学中文系师生集体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196”年版),因是“内部资料”,传布不广,所以得来颇费了一番工夫。研究资料有了,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时候,金宏宇老师为我们讲授了一堂题为“朴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课,令我对实证研究大起好感。
而一直以来被我视为“良师益友”的李遇春教授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写就的一批论文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加以我自己过去也断断续续读过一点福柯,所以我突发奇想,决定用“朴学+系谱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史‘夕。我自以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一旦落实在研究层面,便立刻发生了诸多困难。因为朴学是讲究版本对勘的,然而我辛辛苦苦地”对勘“过几种版本之后却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似乎并不足以支撑我完成一篇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
即便勉力而为,也无非得出一些诸如体制如何影响文学史编撰的大而化之的结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不过我相信:若能找到大量的与文学史编撰相关的历史材料,那就能使论文的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在我看来,福柯对监禁史、疯癫史和性史的研究,都是在对史料的不厌其烦的铺排中完成的。我如果要使自己的论文更有价值一些,也必须依此行事。但事实上,与当代文学史编撰相关的书面材料并不多见,这就必须通过采访来获得口头材料。我信心满满地首先去信询问在196”年前后参与当代文学史编撰的几位先生。虽然他们己是文学界执牛耳的大佬,但在我一厢情愿的想像中,这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不会不满足一个小字辈的学术请求。然而,在等待了大半年之后,都没有得到他们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