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古讽今,怜贾生实亦自悯,讽汉文帝实刺唐帝。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1、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史抒情) * 2、用典抒情: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总之都能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 * 姜夔 《扬州慢》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用典抒情 * 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于人/想象(虚写)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写法/想象或虚写,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更突出彼此间的无限思念。 * 二、抒情手段(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移情于物(拟人) C借事抒情:寓情于事、细节刻画 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E借人抒情:对写法(移情于人/想象、虚写) F无理之妙 G铺陈 …… *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 (2)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 ⑵答:诗的第二联借景抒情。用“遥隔”两字,表明作者离家很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含蓄地透露出思乡之情。 第三联上句直抒胸臆,用游子乡泪直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下句借助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思念自己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出思乡之情。 答案 ⑵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赏析。 * * * * * * * * * * * * 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