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能安徽泗县双语中学12-13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
一、课内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选择题(1-6)
于是王召见,……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找出各项加点字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召有司案图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D.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决负(依仗)约不偿城 B.礼节甚倨(傲慢)
C.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 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3.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下列加点字中,与“宁许以负秦曲”的“负”词性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反欲斗两主
C.空以身膏草野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5.下列句子中与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6.请选出都能表现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一组( )
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③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二、阅读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 “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8.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 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