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民大13-turbo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Turbo码 信道编码发展回顾(1) 1948年C.E.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 20世纪四十年代, Hamming码、Golay码 1954年, Reed-Muller码,CRC码 1955年Elias提出卷积码 1959年BCH码 (Bose, Chaudhuri, Hocquuenghem) 1960年RS码 (Reed-Solomon) 1966年Forney级联编码概念 1982年Ungerbeock提出TCM概念 信道编码发展回顾(2) 1969 Jelinek序列译码算法. 1963 年Massy门限译码算法 1967年Viterbi算法 1974年BCJR算法 1993年,C.Berrou, A.Glavieux. Near Shannon limit error-correcting coding and decoding: Turbo-codes, in Proc.ICC’93, pp. 1064-1070, May 1993. Turbo码的创新之处 用两个递归系统卷积成员码并行级联编码 这两个系统递归卷积成员码之间用一个伪随机交织器相连接 采用软入软出(SISO, Soft-In-Soft-Out)的迭代译码算法 Turbo码的理论基础 多维乘积码也称为迭代码,首先是Elias 在1954年中提出 P. Elias, “Coding for Noisy Channels”, IRE Trans.Inform.Theory, vol. PGTIT-4, pp.20-37, Jan 1954. Forney在1966年提出一种多级编码结构即级联码 G. D. Forney, Concatenated Cod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6. BCJR算法L. R. Bahl, J. Cocke, F. Jelinek e R. Raviv, Optimal decoding of linear codes for minimizing symbol error rate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20, pp. 284-284, 1974. 通用的迭代译码 的“SISO”译码模块 J. Hagenauer, “Iterative Decoding of Binary Block and Convolutional Codes,” IEEE Trans. Inform. Theory, vol. 42, pp. 429-445, Mar 1996. 这种 “SISO”译码模块的输入包括信道的软信息和先验信息 这种“SISO”译码模块的输出信息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信道的软信息、先验信息和外部信息(又称边信息),而外部信息可以作为下一次迭代译码的先验信息。各种迭代译码算法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输出软信息的计算,实际上也就是外部信息的度量。 Turbo码的分类 并行级联卷积Turbo码(Parallel 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 串行级联卷积Turbo码(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 混合级联卷积Turbo码(Hybrid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 分组码卷积码串行级联编码 (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and Block code) 分组码Turbo码 信道编码定理 实现信道编码定理的条件 采用随机编、译码方式 编译码长度L→?,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译码方法 长期以来,信道编码的设计一直是沿着后两个方向发展 Turbo码 在1993年ICC国际会议上,法国高等电信学校的C.Berrou等提出了Turbo码的概念,当它的交织长度为65536,采用18级迭代译码时,其误比特率BER能在Eb/N0为0.7dB时达到10-5,与香农限只差0.7dB 由于并行级联码的反馈译码机制有点类似涡轮机(turbo)的反馈工作原理,这种编译码结构被称为turbo code Turbo编码器结构 Turbo码,又称为并行级联卷积码,是由两到多个带反馈的系统卷积码RSC级联而成,每个子码编码器的输入由随机交织器分开 子编码器-递归系统卷积码(RSC) RSC编码器不同于一般的卷积码编码器在于其结构中不仅有前向结构,还有后向反馈结构. RSC编码器一般有2~5级移位寄存器,用生成多项式表示为: 其中:“1”表示为系统码,g0(D)为反馈多项式,而g1(D)为前向多项式 RSC生成多项式 例子 8进制数字的表示方法,如图中的RSC编码

文档评论(0)

444885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1121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