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述.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 年第 10 期 20 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述 陈明光   唐代实行的两税法, 作为一场赋役制度变革, 从酝酿到实施历时不过半年左右, 却对当时 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 是 20 世纪众多学者瞩 ( ) 目的重大课题。1920 年, 胡钧《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 1920 年 首次从财政学的角度评述两 税法的五大优点, 开本世纪研究两税法之先声。此后, 研究成果迭出。1933 年庄心在首先以《杨 ( ) 炎及其两税法》《新中华》第1 卷第 24 期 为题发表专文。50—60 年代, 日野开三郎发表一系 列论文, 后收入《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第 3 卷《唐代两税法研究·前篇》与第 4 卷《唐代两税 法研究·本篇》。他的研究涉及面较广, 自成体系, 对推动两税法研究起了良好作用。80 年代以 来, 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和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均对两税法列有专章, 吸纳已有 ( 研究成果并加以己见。船越泰次则先后发表《两税法研究史》四篇 前 3 篇后作为汲古书院 1996 年出版的《唐代两税法研究》一书的前 3 章, 第 4 篇载《山形大学史学论集》1999 年第 19 ) ( ) 号 , 所收集中国和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论著目录最为完整 尽管有过宽之嫌 , 并且简要介绍 有关论点, 是了解 20 世纪两税法研究学术史的必读之作。20 世纪关于两税法的研究成果, 可 归纳成四个方面。 一、两税法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 杨炎在建议实施两税法的奏疏中, 对改革的背景已有概括的说明 参见《旧唐书》卷一一八 ) 《杨炎传》。不过, 唐朝采纳其建议而行两税法改革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其实都要比杨炎所陈说 的复杂和深刻许多。在20 世纪, 学者在前说的基础上, 试图运用新的理论、采取新的角度作进 一步的阐述。他们经过争鸣, 互相补充和启发, 视角逐渐多样化, 认识也逐步全面和深化。 第一, 关于改革的经济背景。首先是唐代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革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是自宋代以来的传统视角, 20 世纪学者进一步加以论证分析。 1930 年, 陈登元《中国土地制 度史》“口分世业之制废而为两税”一节指出, 天宝以后土地制度的混乱, “遂以影响唐之赋税制 ( 度”, “吾人固认定两税为均田制度破坏之结果, 而不以两税为破坏均田者”商务印书馆, 1930 ) ( ) 年 。稍后类似的说法不少, 如万国鼎《中国田制史》上册 正中书局, 1934 年 指出: “租庸调不 计亩而计丁或户, 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 盖必人皆授田, 始可按丁征租也……逮唐之中叶, 均 ( 田制度坏, 租庸调亦不能复行, 改为两税法矣。”胡如雷《唐代两税法研究》《河北天津师范学院 ) 学报》1958 年第 3 期 认为: “均田制的破坏是由租庸调发展而为两税法的关键, 其他原因只能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