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包装工程(新0001).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食品包装工程 (二)包装件:(食品)经过包装所形成的总体。 (三)包装容器:为贮存、运输或销售而使用的盛装物(食)品或 包装件的器具的总称,简称容器。 (四)包装材料: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和构成(食品 )包装的材料总称。 (五)包装食品:包装在容器中的食品。 (六)内装物:包装内所装的产品。 (七)运输包装:以运输贮存为主要目的的包装。 (四)提高商品价值:包装是商品的继续,产品通过包装才能免受各种损害而避免降低或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因此,投入包装的价值不但在商品出售时得到补偿,而且能给商品增加价值。 4、可携带包装:是在包装容器上制有提手或类似装置,以便于携带的包装形式。 5、托盘包装:是将产品或包装件堆码在托盘上,通过捆扎、裹包或粘结等方法而形成一包装件的一种包装形式。 6、其它包装:悬挂式包装、可折叠式包装、喷雾式包装等。 7、组合包装:是将同类或不同商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适当包装、形成一个搬运或销售单元的一种包装形式。 1、包装与资源: 地球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每一种物质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各种包装材料或容器的生产和使用均需要能源,见表2(食包大P5 )所列为几种包装容器的生产所需总能源的比较,其中以纸箱、纸盒包装的生产成本最节能。 从省料节能观点出发,包装应力求精简、合理,特别防止过分包装和夸张包装;充分考虑包装材料的轻量化,采用提高材料综合包装性能等措施探索容器薄壁化和寻求新的代用材料,在满足包装要求的前提下,用纸塑类材料代替金属、玻璃包装材料。 3、掌握有关的包装技术方法 对于给定的食品,除需要选取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外,还应采用最适宜的包装技术法。同一种食品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包装技术方法而达到相同或相近的包装要求和效果。包装技术是食品包装的关键,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包装技术的选用与包装材料的选用密切相关,也与包装食品的市场定位诸因素密切相关。 5、研究和了解包装整体结构和包装材料对食品的影响 应了解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等成分向食品中迁移的情况,以及食品中某些组分向包装容器中渗透和被吸附情况等对流通过程中食品质量的影响。 6、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和装潢设计 ①根据食品所需要的要求,预计包装成本、包装量等诸方面条件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 ②包装装潢设计应与内装食品相适应。 ①物理保护性:如防振、耐冲击、耐挤压、隔热、防尘、阻光、阻氧、阻水蒸 气及阻隔异味等。 ②化学保护性:防止食品氧化、变色、包装的老化、分解、锈蚀及有毒物质的迁移等。 ③生物保护性:防止微生物的侵染及防虫、防鼠等。 ④其它相关保护性:防盗、防伪、防护 等。 2、包装后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性: ①防止包装内装物中微生物繁殖 ②防止包装内装物的物质变质 ③防止包装体内装物发生化学变质 ④防止运输保管中的损失 3、包装废弃物的安全与卫生性: 废弃物处理问题(由消费者合理使用) ①显然,入射光密度越高,透入食品的光密度也越高,深度也越深,对食品的影响也越大。 ②食品对光波的吸收量还与光波波长有关 ③食品的组成成分各不相同,每一种成分对光波的吸收有一定的波长范围。未被食品吸收的光波对食品变质没有影响。 2、温度的升高还会破坏食品的内部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其品质。 3、过度受热也会使食品中Pr变性,破坏Vit特别是含水食品中的Vc,或因失水而改变物性,失去应有的物态和外形。 总之,光、氧、水分、温度等外界因素对食品品质的有害影响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采取科学有效的包装技术和方法避免或减缓这种有害影响,保证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更有效延长食品的贮存期,这是食品包装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①细菌 a: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多的是肠类弧菌所引起的中毒,约占食物中毒的50‰ 。 b:其次是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约占食物中毒的40‰ 。 c:其他常见的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肉毒杆菌、致病大肠杆菌、魏氏梭状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 ②真菌 食品中常见的真菌菌属,主要为霉菌和酵母。 2、温度: 根据微生物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范围来划

文档评论(0)

3344483c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