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填图单位的划分及标志层确定 划分填图单位及选定标志层是通过踏勘阶段的全面观察对比,结合地层剖面的研究后拟定的,它是地质填图基础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完成好坏对地质图的质量与精度有直接影响。 (一)填图单位的划分 填图单位是指地质填图中,在图上表示出的基本单位,每个填图单位都是用地质界线分开。 填图单位的种类有: 地层(包括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单位(界、系、统、组、段…...等) 岩石单位:如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侵入体界线,侵入体相带等 构造单位:如断裂带等 矿产单位:如矿体、矿化带等 各类填图单位一般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或图例花纹表示。其中划分地层的地质界线是最基本常见的一种。 * PPT课件 填图单位划分的详细程度由地质填图比例尺和地质体的可分性决定:比例尺越小,划分越粗,在图中反映的地质情况越概略;比例尺越大,划分越细,在图中反映的地质情况越详细(图10A,图10B)。 图10A 填图单位划分到系 图10B 填图单位划分到统 * PPT课件 填图单位划分的一般原则: 1. 符合比例尺要求,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在图中所表示的填图单位的大小,对地层成带状地质体宽度不小于1mm,断层长5mm,其他形状地质体直径大于2mm。 但对于含矿层,标志层以及其他有重要原因的地质图,可不受比例尺限制,在途中放大表示。 所划分的填图单位尽量能和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的划分相对比,例如地层的填图单位应尽量与地层时代单位一致,1:5万填图中,一般划分到段或阶(组)。 3. 具体要求,可查阅有关规范。 * PPT课件 (二)标志层的确定 标志层又叫标准层,是指那些能作为指示划分填图单位的特殊岩层,利用它可以帮助辨别地层和查明地质构造。 对标准层的要求: 1:层位固定,只在一定层位才出现的岩层才可做标准层。 2:厚度不大且稳定,在工作区同层位内广泛发育出露。 3:特征显著:含有标准化石或特殊的颜色、岩性、构造和其他特征,野外易于识别。 可选做标志层的有: 1:具有丰富标准化石或含独特的化石岩层 2:具有与相邻地层不同岩性的岩层 3:具有特殊层理,层面结构的岩层,如斜层理,波痕等 4:具有特殊的成分或颜色的岩层,如含铁质,碳质的岩层 5:不整合面和假整合面 云盖山段 平顶山段 * PPT课件 标志层的“标准”和“稳定”,是相对的。 标志层不一定作为单独的填图单位,也不一定恰好是地层分界,但在最低级地层单位较大或地层分界线不明显,野外不易识别的情况下,主要根据标志层填绘地质界线,所以,相邻两标志层之间的间距(宽度)要尽量满足填图单位厚度要求。 在地层划分困难,露头差,构造复杂的地区,往往需要借助标志层来辨别地层,查明地质构造。 野外工作中,全区性的标志层应在踏勘阶段确定,在以后填图过程中,应随时注意选定新标志层。 * PPT课件 四.填图技术方法—1:5万地质调查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填图法。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依据,以岩石地层划分为基础,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 变质岩区: 中深变质岩:采用构造-岩石(地层)填图方法。如像太华群、林山岩群等野外要识别出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区别,恢复原岩及地层序列。 浅变质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填图。 侵入岩区:以侵入体为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岩性+时代” 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 火山岩区: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 第四纪堆积区:如山间盆地及平原区,成因类型较多,主要有冲积、洪冲积、冰积等。采用地质—地貌双重填图法 。 * PPT课件 五.观测线和观测点的布置 1.布置原则和密度 地质填图是通过观测点、线构成的观测网进行地质观测的。合理布置观测点、线是保证填图质量的重要条件,观测点、线的密度具体要求参阅“规范”,但具体应用应根据测区实际地质条件布置。 测区地质条件按复杂度可分为: (1)地质条件简单区:岩层产状平稳,褶皱规则,断层稀少,岩相稳定,标志层明显。 (2)地质条件中常区:褶皱规则,断层较多。岩相不稳定,标志层不明显,有局部岩浆岩分布。 (3)地质条件复杂区:褶皱断裂复杂,岩层变质,有不同时代的岩浆岩活动。 观测点距、线距的粗略估算法,一般观测线距在图上为1cm,观测点距在图上为1/2—1/4cm。 * PPT课件 2.观测线的布置方法 (1)穿越法 观测线大致垂直于岩层走向,这种方法能及时勾绘地质界线,利于查明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