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贝卡里亚:双面预防的刑罚目的论——读《论犯罪与刑罚》
陈晓年
【学科分类】刑法总则【出处】本网首发【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一位仁慈的天才,他的杰出著作教育了欧洲。”——伏尔泰 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之前,整个欧洲笼罩在死寂的黑暗之中,恣意、狂暴和残酷的刑罚使尚未摆脱愚昧状态的人们饱受野蛮而又残忍的封建专制折磨之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漫长的黑暗中经过艰难的挣扎,终于迎来了为之奋斗已久的一线光明。1764年7月,贝卡里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这一本后来震动了全世界的小册子,他以巨无畏的勇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旧的残酷而又野蛮的刑事制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将启蒙运动所创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引入刑事政策领域,使人类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贝卡里亚接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追随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在刑法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早在几百年之前便明确提出了至今仍被全世界广泛尊崇的刑法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化原则;在刑法适用机制方面强调刑罚的宽和性、及时性和确定性;而在死刑和刑讯方面作者更是花超过1/10的篇幅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述。贝卡里亚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当时的整个欧洲,指引着旧的刑事制度向着文明、理性、人道的改革之路不断前进。在刑罚的目的方面,贝卡里亚首创刑罚目的的功利观,并提出了双面预防的刑罚目的论。在贝卡里亚之前,关于刑罚的目的和功能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一种简单朴素的报应主义。贝卡里亚则继承了启蒙思想家所创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运用功利主义和人性论对刑罚的目的进行了深入和创造性的考察,明确提出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罪犯而在于预防犯罪,而且他提出了双面预防理论,即刑罚的目的是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统一。作为近代刑法学鼻祖的贝卡里亚,其不朽的著作中所阐述的闪耀着光辉思想的刑罚目的论,对于分析和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一、贝卡里亚之前关于刑罚目的的认识 “为什么要用刑罚惩罚罪犯?”这涉及到刑罚的功能和目的问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因为罪犯犯罪了,是应得的报应。”报应是一种极其普遍、古老、真实而又朴素的情感,是刑罚对犯罪的必然反应,是对所受损害的必要的回复、回报或补偿,体现的是人类情感中对公平正义的基本需要。在贝卡里亚之前,关于刑罚目的的认识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朴素情感的报应主义。报应主义认为“刑罚是犯罪的当然结果,犯罪是刑罚的原因。也就是刑罚只是由于犯罪才被科处,而此外不应追求任何其他目的。”对犯罪科处刑罚就是对犯罪的报复,以实现正义。在贝卡里亚之后,康德和黑格尔使报应刑论得到完善、系统化和理论化。报应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报应主义表现为原始复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复仇分别经历了血族复仇、血亲复仇、同态复仇和交纳赎罪金几个阶段。但是“无论是血族复仇、血亲复仇、同态复仇还是交纳赎罪金,它们都表现出人类求得公平、讨回公道的正义本能和作为恶害行为的公正报应的基本要求。刑罚的报应功能是刑罚存在的原动力,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本能情感。” 随着法律、刑罚与宗教的结合,报应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为神的报应和宗教赎罪思想。早期的法律、刑罚与道德、宗教融为一体,如《汉漠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把“犯罪”视为对“天”或“神”的违反,因此,对违反者施以刑罚惩罚也是天的命令、神的旨意,而我国古代就有“天罚”、“神判”思想。早期的宗教将惩罚视为神的公正报应。随着宗教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成为国教后,宗教更加广泛、深入的影响人们,当宗教控制市俗统治权之后,上帝的观念开始在人们的心中扎下根来,刑罚的报应就成了上帝的旨意和神的报应。而在基督教看来,“刑罚只不过是上帝给予罪孽深重的人的一个悔过自新的赎罪机会,是对原罪的报应”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会便获得了对异教徒和叛教者的刑事司法权,而且随后还建立起宗教裁判所以便实行残酷的刑罚。基于神意报应思想的刑罚理论,为了符合神的旨意,刑罚规定的越严厉便越妥当、越公平,最终导致刑罚苛酷。因而后来启蒙思想家便用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神意报应论进行猛烈抨击。虽说在贝卡里亚之前关于刑罚的认识主要限于报应主义,但也有个别学者论及刑罚的预防目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指出:谁要是以理智来处罚一个人,那并不是为了他所犯的不法,因为并不能由于处罚而使业已发生的事情不发生。刑罚应该为着未来而处罚,因此再不会有其他的人,或者被处罚者本人,再犯同样的不法行为。”这里普罗塔哥拉所说的“刑罚应该为着未来而处罚”就蕴含了预防犯罪的思想。此后,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