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 床 地 质 2012 年 MINERAL DEPOSITS 第31 卷 增刊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 张赞赞,徐晓春,何 苗,刘啟能,王 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北部,是狮子山矿田内埋藏(-730~-1100)m 最深、铜金属储量最大的矿床(黄崇柯,2001 ;曾普胜,2005 )。对于该矿床的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① 海底喷流沉 积(Sedex 型)-叠加热液改造型矿床(徐克勤等,1978;陆建军等,2008 ;侯增谦等,2011 ;蒋少涌等,2011 );② 层控 式矽卡岩型矿床(常印佛等,1983;1991;吴言昌,1992);③ 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矿床(唐永成等,1998;毛景文等, 2004 ;2009 )。本文通过矿床蚀变特征研究,分析和确定矿床的成因类型。 1 矿体地质特征 冬瓜山矿床分上部矿体和下部矿体。上部矿体主要为层状硫化物–矽卡岩型矿体,赋存于中-上石炭统黄龙组和船山组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岩中,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底部与泥盆系五通组呈整合接触,矿体稳定、延伸大,埋深为-730 m~ -1 007 m;矿石类型较为复杂,矿体底部主要为层纹状含铜黄铁矿-滑石-蛇纹石矿石,其下发育含铜角岩型矿石,矿体中上 部为含铜磁黄铁矿-黄铁矿矿石、含铜黄铁矿–硬石膏矿石、含铜黄铁矿矿石、含铜矽卡岩型矿石;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粒 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以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层纹状构造为主,次为 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等;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为主,少量方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石英、方解石、蛇纹石、滑石、斜硅镁石、白云石、硬石膏等。 下部矿体赋存于北部包村岩体和南部青山脚石英闪长岩体中,以及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和砂页岩中,矿体呈不规则 脉状、透镜状,埋深约为(-890~-1 010) m 。侵入岩体中及其边部为含铜石英闪长岩型矿石,向外为含铜矽卡岩–硫化物矿 石和含铜角岩型矿石;矿石具有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 脉状构造和脉状构造;金属矿物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少量辉钼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偶见自 然金包裹于磁黄铁矿晶体中;脉石矿物则有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石榴子石、透辉石、方解石等。 2 蚀变特征及分带 上部矿体中主要发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石英–绢云母化、蛇纹石化、滑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 盐化,分带不明显。早期接触热变质和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大理岩和角岩,因石炭系围岩岩性不同而发育镁质矽卡岩和钙 质矽卡岩,前者位于含矿建造的下部,后者分布在含矿建造的上部。本文通过岩相学的仔细观察和蚀变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认为镁质矽卡岩主要由钙铁榴石、透辉石、镁橄榄石、粒硅镁石和金云母组成,主要发育有透闪石化、绿帘石化、蛇纹石化 和滑石化蚀变组合,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铁矿,形成纹层状和曲卷状构造;钙质矽卡岩主要由早期钙 铁榴石、晚期钙铝榴石、透辉石组成,主要发育阳起石-透闪石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蚀变组合,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 黄铁矿和黄铜矿。上述两种蚀变矿物组合为晚期热液叠加交代早期的矽卡岩矿物而形成,毛景文等(2009 )也认为为早期矽 卡岩退变质形成,同时指出成矿不仅发育与矽卡岩阶段,而且更加广泛出现在退变质阶段;而曾普胜等(2004 )研究指出层 状含铜蛇纹石层可能是由含硅、镁的热水沉积岩在燕山期岩浆作用下转变而来;同样侯增谦等(2011 )认为发育在围岩五通 组砂岩中的石英–绢云母化蚀变与晚石炭世喷流–沉积作用有关,成因为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 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本文认为上部矿体的蚀变主要是晚期岩浆热液叠加交代形成,明显发育矽卡岩型矿床蚀变特征。 下部含矿岩体中的蚀变作用强烈,分带性较为明显。唐永成等(1998)根据冬瓜山矿床71线蚀变特征划分出类似于典型 斑岩型矿床的理想的共轴环(带)状矿化蚀变带(Sillitoe, 1972 ),即自岩体中心到围岩依次为:石英核石英钾长石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