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居民日常活动视角下小城镇公共空间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长滩镇为例
和天娇,何琪潇,张玭
摘要: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小城镇风貌设计应当围绕如何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促进
居民的日常活动发生、提升活动频率以及增强活动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公共空间的空间格局、公共界面以
及功能设施对居民日常活动的影响,提出居民活动视角下构成小城镇公共空间风貌的三类空间要素,即活
动承载空间要素、景观营造空间要素、设施辅助空间要素;进一步总结出街道空间、开敞空间、入口门户、
滨水空间、建筑外观以及功能设施六类风貌整治空间。以西部山区的重庆长滩镇为案例,诊断分析影响公
共空间风貌六类重点整治空间;以此为基础,提出“温和微改、健康生态、灵活协作”公共空间风貌整治原
则、空间整治模式和措施,从而为镇区居民日常活动、交往互动提供有力空间支撑。
关键词:山地,小城镇,风貌规划,公共空间,日常交往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城镇
化建设,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小城
镇的自然状态和其原始生命力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正逐渐失去或即将失去其原本的
[1]
面貌 。一旦原有小城镇特色遭到破坏,对镇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都会产生巨大
影响,缺乏地方依恋和归属感,降低生活质量和以往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
基本原则是以民生为本,通过城镇化改善人的生产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与公众参与的文化活
[2]
动,构建 “人-社会-环境”一体和谐、地域风貌特色鲜明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 。可见,
不管是国家战略目标还是群众生活述求,小城镇风貌的提升和重塑显得格外重要,是新型城
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建设充满活力、注重和谐宜居、各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小城镇已成为全
球各地区的共同目标。各地政府普遍认识到,在风貌提升和重塑的过程中,关注公共空间内
居民日常需求和公共生活方式,对于推动上述目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公共空间是镇乡风
貌的主要载体,是本地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日常活动场所,街道、开放空间、附属设施和沿
线建筑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风貌感知形象。因此,一个理想的镇乡风貌,不仅是公
共空间外观的美好愉悦,还应该有助于促进人们日常的交往与互动,能够寄托居民对乡土文
化的情感和印象,有助于增强本地镇乡吸引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已有研究围绕各地特征的小
[3] [5] [4] [6]
城镇风貌规划策略 、优化理论框架 、评价体系 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从支撑居民日常
活动空间的视角,探讨小城镇公共空间风貌的塑造,研究甚少。与此同时,许多具有一定地
方特色的小城镇,尤其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小城镇风貌,更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建设意
[4]
义的风貌研究成果 。因此,本文以西部地区重庆市为例,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支撑日
常活动为前提,将小城镇公共空间作为加强镇乡风貌规划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渐进式、插入
式的有机整治方式实现内涵式风貌提升和本土文化自信。成果可供为后续研究借鉴。
1 公共空间风貌的影响作用及构成要素
1.1 公共空间风貌对居民日常活动的三类影响
1.1.1 空间格局——促进日常活动的发生
相比于城市居民,镇区居民大多以血缘、地缘聚集而居,户外日常活动是主要的社会
生活形式。公共空间风貌首先反映在空间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居民日常活动规模和位置。
设计优良的空间格局,能有效补充和完善日常活动需求,营造多功能混合的公共空间,促进
居民日常活动的发生。
1.1.2 公共界面——提升日常活动的频率
公共界面反映了小城镇特色的直观印象。通过公共界面设计和改造,可以使单调的公
共空间更具有层次、有趣,同时激活原有剩余、消极、闲置的空间。增加土地使用效率,增
加户外停留、交往时间;清晰提示人、车活动空间的边界,保证居民日常安全和行走的流畅
性。通过提升镇区公共界面的识别性和舒适性,从而使得更多居民愿意到户外活动。
1.1.3 功能设施——增强日常活动的质量
“环绕大树乘凉闲聊,爬山虎爬满山墙、在树影斑驳的步道拾级而上”。精致悠闲的生
活离不开高质量的日常活动内容,而质量提升源于便捷、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设计初探——以宁波象山县泗洲头村村庄设计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武汉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以武汉市尹湾村仙女滩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淳区乡村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建筑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祁阳县龙溪村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景中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汨罗市白鹤洞村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市乡村地区规划转型应对.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评价及发展分类研究——以铁岭县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建设用地管控研究——以磐安县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北近郊乡村弹性提升路径探究——以湖南省益阳市碧云峰村为例.PDF
- 乡村振兴背景下浙北地区乡土文化复兴策略探析——以嘉善县干窑镇黎明村乡村规划设计为例.PDF
- 空间正义价值观下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思路——以汉川马口地区为例.PDF
- 岭南古圩:RMP理论下的旅游开发探讨——以广西桂林大圩古镇为例.PDF
- 迈向宜居包容的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路径探索:以阜阳西湖新区为例.PDF
- 面向“不确定性条件”的边缘城镇产业空间规划探索——以南京市固城镇为例.PDF
- 面向实施的城郊型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南宁市那马镇为例.PDF
- 农垦小城镇生态建设及其规划策略研究.PDF
- 全域背景下的旅居康养规划策略——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PDF
- 全域旅游视角下西南小城镇转型升级策略研究.PDF
- 全域视角下潍坊特色小镇群体发展策略研究.PDF
- 上海特色小城镇发展:大都市郊区转型的再辨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