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汇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④“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⑤“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这种看法源于《红与黑》最初的版本,当时《红与黑》分两册,第一册封面是开枪场面,第二分册是吻头颅场面。这种种解释,都表明了书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象征。 《红与黑》副标题的政治性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司汤达对此的解释是:“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法国文学史》中册) 这个副标题和解释,形象地说明了小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社会纪实。 走教会“黑”路的伪善性 于连不信天主教,却走上了当神父的道路,想当主教。走教会“黑”路,需要伪装虔诚苦行,假冒为善,搞阴谋诡计,做伪君子。《红与黑》描写:“自从于连进神学院以后,他的行动,只是一连串的虚伪”。教会“黑”路是一条使人灵魂堕落的路,于连的精神和梦想都是属于拿破仑时代的,他在宗教道路上演出了种种矛盾冲突,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司汤达有为的青年走“黑”路的行为,有力鞭挞了教会对青年人灵魂的腐蚀,揭露了教会黑幕。他的小说被人称做“伪善欺世手册”,司汤达对教会伪善的洋洋得意表现了深刻的厌恶与愤慨。 第三节 狄更斯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 一、狄更斯与伦敦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狄更斯是一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他不像雨果那样充满勃发的激情,他的人道主义是温和的,温情的。他同情下层人民,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怜悯他们,而是生活在其中,和他们同忧共喜,为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了一个人道主义的小人物王国,他们身上充满的是感情,联系他们的也是感情。 圣诞节精神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辟果提一家和《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鲍芬夫妇都是温情的代表,他们无私忘我,乐于助人,友善待人。《圣诞欢歌》中充满的欢乐、友情、爱与被爱,慷慨,更是这种温情的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以至有现代作家把这种温情称为“圣诞节精神”。(《狄更斯评传》) 1、温情 他以温和的态度描写各种恶人,主要指出他们缺少人性,恶人受到的惩罚只是暴露真相,受人鄙视。他的小说大都是大团圆结局,这也表现出他的人道主义温情。 2、感伤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充满伤感的情调,这是温情的过分流露。他的作品比较多的具有多愁善感,他的伤感主要表现在对善良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感伤代表:路茜 《双城记》中的路茜是感伤的温情主义的代表。她的感伤,使神志不清的医生马奈特“复活”,使身居异乡的代尔那幸福,使粗犷不驯的普洛斯柔和,放纵不羁的卡尔登献身。在伦敦法庭上,她感伤的表情和证词,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她代表了狄更斯充满感伤情调的人道主义。 3、说教 狄更斯作为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展示了维多利亚前期的英国社会现状,对种种压迫行为,丑恶现象,不义之事作了揭露和批判。狄更斯在揭露批判社会罪恶时,有大量的人性论的说教,这些说教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的善良动机,道德正义,抽象理想。它们和艺术描写相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行善 狄更斯从基督仁爱出发,主张行善,勿以暴力抗恶,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的又一特点。 5、为爱牺牲 行善的最高极致是为了爱而勇于牺牲,《双城记》中的卡尔登为了爱路茜,代替情敌上了断头台。作者在小说结尾引用《圣经》的话来赞美这种舍己忘身的人道精神:“主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须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第15章) 仁爱替代暴力革命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化环境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 1、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 有相当的深度 2、人道主义的新特点 (博爱)“爱的呓语” 3、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法国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斯丹达尔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