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宿命的死亡-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研究作业: 林黛玉的宿命死亡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7级古代文学 林黛玉的宿命死亡 内容摘要: 小说《红楼梦》中充满了谶语,处处都指向凄凉的结局,处处都在暗示这是一出感伤的悲剧。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林黛玉的几首主要诗词作品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等的解读,来透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忧伤 宿命 谶语 死亡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感人至深的小说,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书中的人物或歌或哭,而在这部悲剧性作品所描绘的众多人物里,最能赚得读者眼泪的无疑当属林黛玉了。 黛玉由于双亲早亡,家族败落,只能寄身于贾府。她孤苦伶仃,体弱多病,遍尝人世间种种苦楚,早早就有一种悲剧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深刻的自悼心理。她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不能长久,将自己与宝玉的爱情作为其生命的依托,这也是支撑她活下去的惟一理由。黛玉无法摆脱自己为情而感伤,为爱而流泪,终至于泪尽夭亡的命运。林黛玉也代表了书中描写的其他女子的悲剧性命运,《红楼梦》这部小说“把女子的青春生命放在特别的时间与空间中来思索,突出美的生命的瞬间性、片刻性,即难以持久,《红楼梦》的伤感主义正是对美的非永恒性的伤感,即对美的难以持久、青春的难以持久和好景的难以持久的伤感”。(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黛玉的悲愁和内心的死亡意识往往超越了自身,超越了日常生活状态,以其卓越的想象力,进入到对人生无常的忧患,进入到对自我真实存在的把握和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她承受的所有痛苦与悲哀只能用流不尽的眼泪和凄苦的诗歌来化解,她的悲剧命运引发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感叹与同情。 “谶语”,是一种带有宿命和神秘色彩的文字,它成为了《红楼梦》创作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杨义先生称之为“预言叙事”,指的是“在时间和事件发展状态的错位中,暗示某种预兆和机缘”。(《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红楼梦》中充满了谶语,处处都指向凄凉的结局,处处都在暗示这是一出感伤的悲剧。例如在小说第三回,黛玉刚进贾府,就有一段话讲到:“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一处伏笔就早早告知了读者黛玉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她来到贾府,与宝玉相恋,这一段宿缘也就成为了黛玉生命的克星,在她泪水流尽的时候,生命也到了终点。第五回的曲子《终身误》中“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枉凝眉》中“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也早早暗示了这场悲剧的结局,使整部小说都充满了失落感和悲凉感,一切花团锦簇的场面都是短暂的,“好便是了”的无形力量笼罩在所有人物的身上。 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在听到宝玉称扬她不说“经济”之类的“混账话”时,有一段心理活动:“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两个人成为知己,相亲相爱,却无缘相守,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而黛玉对自己“薄命”的认识更增添了几分悲凉。 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句。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引出了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这一对句含有无限的悲凉之感,可说是黛玉的“自诔”了。湘云说:“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清奇谲之语”。在一旁的妙玉也说:“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黛玉在此时吟出这样的诗句,她内心的死亡意识已经凸显出来,“气数”将尽了。 第七十八回,宝玉杜撰《芙蓉女儿诔》,也可看作是“诔晴雯”而“实诔黛玉”。宝玉在与黛玉一同改稿时说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的句子,引得黛玉“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第七十九回)而这两句修改后的诔文,也成为了黛玉终于“魂归离恨天”的谶语。 第五回的曲子《枉凝眉》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为宝玉,为他们前世的因缘,为他们艰难的爱情流了无数的眼泪,因爱而生,因爱而病,泪尽而逝。所以当小说第四十九回里,黛玉向宝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的时候,所谓“欠泪的,泪已尽”的大限已经逐渐迫近了。 以上是小说中一些对话、联句中散见的谶语,而以整首的诗词作为谶语,在《红楼梦》里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特别是大观园里众人的诗词创作,无不隐示着自己日后的遭际。而黛玉所创作的诗词,更是和她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最集中的体现了生命中美丽与哀愁的主题。黛玉的人生是诗化的人生,在《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等诗里,黛玉用“落花”、“秋雨”、“柳絮”等意象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普遍悲情,奏响生命的哀音。人生有限、天地无

文档评论(0)

rebecca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