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地作用.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地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文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中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升到战略的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将生态的内涵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建设相联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建设相联系的还是较少的,本文主要就是将核心价值观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重点分析了核心价值观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以及核心价值观对生态建设的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现状与意义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 耕地面积减少、耕地污染加剧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除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受化肥和农药污染程度严重的耕地面积不断加剧,已经达到133万公顷。中国的化肥施用量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其中真正能被农作物吸收的仅三成,也即近七成的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成为蓝藻生长所需的养分,是湖泊污染的隐形杀手。 2. 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因水土流失,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当前我国的沙化形势仍很严峻。 3. 森林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4. 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3,是全球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中国七大水系约有三成的淡水资源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甚至无法用来灌溉农田;中国85%的湖泊已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中国一半的污染事故为水污染事故,而水污染的来源有一半都是工业污染。 5. 空气污染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每年将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这些煤炭为中国提供了70%的能源,燃煤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的飞速增多已经导致中国近40%的城市空气质量遭受污染,也给北方的城市带来了严重的雾霾危机,对居民的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 1. 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的制约 首先,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新中国成立以后,单纯追求GDP和政绩观使我国的生态建设进入了误区。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刚刚迈过“温饱线”,生态意识几乎没有得到确立和普及,环保行为更是无从谈起,导致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与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其次,公众环保意识狭隘。将环保与发展割裂开来,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在治理上缺少从源头上找问题的预防性解决对策。 2. 对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传统重化工资源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特征,其进一步发展必将进一步消耗大量的水、矿物、能源、耕地等资源,使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将不断加剧。因此,如何通过克服现有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突破路径依赖陷阱,形成有效的路径创造机制来减轻资源需求压力,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3. 生态文明建设缺少全球视野 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各国快速发展工业有关,也与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西方国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未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