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精品课程学分互认
为适应总装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 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 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总装院校间学分互认机制, 体现了军队教育国际化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 及化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意义 重大。
概念与意义
概念
学分互认是指已经获得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 机构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所需的学分,换句话说,以前在别 处已经获得的学分能否全部或部分地转换为当前所需的学分。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学分互认的转换方法包 括个人化和结构化两种。学分转换机制也多种多样,包括并入机制、 并行机制和合并机制等。
随着学分互认的发展,其领域内也引申出其他概念,如学分折
算、学分银行和学分补偿等。
意义
学分互认是院校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全球 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全球化,也意味着教育的无边界。学分互认可以 打破教育领域的封闭状态,促使受教育者共享特定区域内乃至全世 界的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学分互换作为校际交流 的媒介工具,成为推动国际军队院校教育交流的手段,意味着新的教 育合作交流模式的产生。
学分互认是教育终身化和学习型军队的前提条件要适应终身教 育,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军队,就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其内容之 一,就是要建立各种类型、形式和各个层次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终身学 习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因而,学 分互认和课程互换作为教育衔接的形式和中介,是实现教育立交桥 的前提条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学分互认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受教育者个性化要求的体 现。学分制的教育形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而学分制的更 高境界就是实现学分互认。学分互认可以建立起校际之间专业共建 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分互认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首批选择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试 点,试点成功后,各院校申请特色课程,由总装成立审核小组,对 各院校申请的特色课程进行审核、确认。
学分互认课程建设
各院校要将学分互认课程建设成网络课程,要能够满足学生网 络学习的需要。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介绍、 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信息、考核办法、学习指导等),(2) 课程教学资源(授课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实践环 节指导、试题库、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链接、特色资源等),(3) 网络教学活动(课程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作业发布与管理系统、 辅导、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学习评价系统等)。各院校 要选派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确保 课程的授课质量。
教学运行
(1) 由总装教育机构负责运行。
(2) 各院校要向学生广泛宣传,让学生了解学分互认课程的有 关情况,鼓励学生选修各院校的网络课程。
(3) 各院校本校学生选课前2周向总装公布网络课程,由学生 提出选课申请并交所在学校教务处,学生所在学校教务处将学生申 请汇总后进行备案,并交开课学校教务处。
考核方式一般可在网上进行,如确需纸质试卷考试,可将 试卷寄至学生所在学校,由学生所在学校组织考试。
考试成绩直接进入学生档案。
5.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国内各教育领域对学分互认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我军各院 校实践程度亦不一样。同层次的学分互认比较多,学分折算和学分补 偿比较少;同一教育类型内的实践比较多,不同教育类型间的实践比 较少。为此,可将其划分为四种心态:
是强势心态,以讲求质量、谋利益为出发点。总装院校中 的重点院校,对于学分互认持异议,较少涉及该领域。
是改革心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
是弱势心态,为生存积极提倡和探索这样一种新的模式, 以增加学校生源,提高竞争力。
中间心态,表现为不闻不问、无可奈何。
从中可以看出学分互认虽然得到了国家、总装院校的重视,看似 轰轰烈烈,但目前的实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为什么大家会对 学分互认表现出如此不同的心态呢?
各学校在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层次方面的不同,给学分的 互认带来了难度。
学分设置及质量标准不规范,没有统一标准,各校各自为 阵,情形千样百态。即便在学校内部,学分与学分之间在价格、学时 和质量上也是不等值的,学分通兑系数更加难以确定。
管理操作上亦有不少难度。现在总装各院校缺乏专业管理 经验和操作技能,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成本提高。
相关政策不配套。学分制不仅需要教育内部政策的改革, 还需要物价、人事、劳动等部门各项政策的协调。学分互认作为学 分制的最高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