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讲 西方世俗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下] 2007-04-04 一、生物物种 植物 动物 二、手工业产品 毛皮和毛织品 器皿 金银币 奢侈品 三、科学技术 香药与医学 天文历法与数学 制糖 其它技术 四、装饰艺术 纹饰 植物型、动物型、几何型 器形 中国的外销物品 五、音乐 入华西方乐器与乐人 胡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六、舞蹈 传入中原的胡舞 唐代胡汉舞蹈艺术的融合 七、绘画(与佛教关系密切,暂略) 八、习俗和娱乐 饮食 服饰 娱乐活动与节庆 百戏,幻术,击鞠,泼胡乞寒 附:胡人形貌 1、纹饰1)植物型装饰图案 西亚式蔷薇纹、忍冬纹、莲花纹、卷草纹、塔松纹或松杉纹、葡萄纹等 莲花纹和忍冬纹在西亚装饰艺术中常被当作太阳和月亮更迭交替,象征着主管命运的天国的统治者 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石刻《祥瑞图》中的“浪井”以莲花为主题,并与西亚三瓣莲花图案相仿。 楼兰汉代文绮中有多件忍冬纹、卷草纹丝织物,马王堆汉墓卷草文绮。南北朝时期的云岗石窟第9、10、12各窟忍冬纹图案,河南襄阳萧梁时期贾家冲画像砖墓中忍冬纹画像砖。 洛阳浅井头西汉末期壁画墓、山东济宁师专西汉末期墓群、洛阳伊川县白元乡王庄村西汉墓空心砖中塔松纹或松杉纹。 2)动物型装饰图案 西亚图案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对兽、对鸟和有翼兽图案。 对兽图案常见的有对羊、对马、对狮等图案,吐鲁番、楼兰出土的丝织物和敦煌壁画中多有反映,唐代内地丝织物也常采用这类图案,并称之为“陵阳公样”[窦师伦]。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青铜纹饰中出现大量鸟首图像,最值得注意的是鸵鸟纹,鸵鸟原产西亚。两汉以来织物中多见对鸟图案:马王堆汉墓对鸟文绮;楼兰汉代菱格忍冬纹文绮中的对鸟图案;吐鲁番织锦中联珠对雁纹、联珠对孔雀纹等。 有翼兽图案在新疆与河北的春秋战国墓葬中都有出土,中原两汉遗迹中更多见。石雕艺术中最突出,丝织物、壁画中亦见:四川雅安东汉末益州太守高颐墓;六朝陵墓石刻前镇墓兽像已融入中国手法;唐代帝王陵墓中也常见有翼神兽石刻。 3)几何型装饰图案 西亚菱形图案和联珠纹图案,联珠纹图案是萨珊波斯艺术的最典型代表。 新疆、甘肃等地石窟壁画的边框或藻井中常间菱形图案,丝织品中亦有。 联珠纹在魏晋南北朝时已传入新疆和中原,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石窟壁画。隋唐时期更广泛地用在雕塑、金银器、玻璃器、陶瓷和纺织品中。 西域的希腊罗马风格,直接来自贵霜的影响,在健陀罗佛教艺术中体现较多 2、器形 仿萨珊或粟特金银器器形 唐三彩既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标志,又是瓷器中反映异域文化最突出者,有不少制品带有鲜明的异国情调。 西安三桥蔺村出土的一件三彩凤首壶 三彩俑中的胡商形象,头戴翻檐虚帽、身着窄袖长衫、深目高鼻、满脸胡须 三彩骆驼俑甚至成为在华祆教徒供奉祆神的微型载体,洛阳出土的许多唐三彩骆驼其驼鞍上塑有祆神 3、中国的外销物品 异域装饰图案更多地见于外销丝绸和瓷器 外销丝织品中萨珊式联珠对兽对鸟纹最典型 阿斯塔那东晋升平十一年(367)墓手工编织履上对狮纹;阿斯塔那所出6世纪中叶以后的织锦中,联珠、对禽、对兽纹为主体 蒙古土拉河右岸嫩都苏木(Neintesum)6世纪突厥贵族墓出土中国产的连珠双龙纹饰丝织品。 专供中亚佛教地区的莲花、忍冬、迦陵频迦图案织物。 采用异域图案的外销丝织品,主要产自四川。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之后的外销瓷器 长沙窑是西亚风格外销瓷器的主产地:扬州出土的黄釉绿彩背水壶,上书阿拉伯文“真主伟大”;长沙窑瓷器常见波斯陶器上常用的椰树、棕榈花纹。 明永乐、宣德年间大量仿西亚金银器形制的外销瓷器 1.入华西方乐器与乐人 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后传入中国的西方乐器有箜篌、琵琶、觱篥、胡角、胡笳、胡笛、胡篪、胡笪。 箜篌,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制,武帝时自南亚传入,亦名“空侯”。 琵琶,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琵琶”概来自波斯语Barbāt,汉代又译“批把”、“枇杷”,晋以后改“琵琶”。 西域/龟兹琵琶五弦,传入中国后改四弦,以法四时天地。 陕西另有三弦秦汉琵琶 觱篥,又称“必栗”、“筚篥”等,唐中期以后固定为“觱篥”。簧管乐器,也可称竖笛,由西亚或印度传入中亚,汉代传入中国。 另有双觱篥 胡笳,似觱篥而无孔,有大小之分。世传张骞带回 吹鞭,笳之类,状如鞭。匈奴、楼烦牧马之号。 一种说法称吹鞭即胡笳 胡角,又名“横吹”,西汉军乐横吹乐的主乐器。后来在民间演变成鼓吹乐中的大喇叭,又称号筒。 一种说法称“横吹”即为横笛 胡篪,分大小。宋朝太乐雅篪长一尺二寸,推测汉唐时小篪至少一尺四寸,大篪更大。 胡笛、胡笪 北魏以后的文献中有西域乐人来中原的大量记载,以粟特人最多。 北齐曹婆罗门、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等 唐代众多粟特乐人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德宗至懿宗朝的十几位,《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提到几位善唱者,见于他处记载的善舞、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