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四章 第二节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韵书.pptVIP

10第四章 第二节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韵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 第二节 南北差至隋唐时期的韵书 一、韵书的产生 《声类》和《韵集》 1.产生时期 李登的《声类》:三国时期 吕静的《韵集》:晋代 2.特点 按照宫、商、角、徵、羽分篇; 不分韵部; 每一篇中,凡同音字列在一起; 有反切;有注释。 3.地位:古代韵书的萌芽。 二、六朝韵书的发展 1. 发展情况 《隋书·经籍志》的记载:“音韵峰出” 2.韵书发展的原因 一为审音:梵文影响,发现四声,世人讲求声律。 二为作文:文学上讲求声律。 三、陆法言《切韵》 (一)作者简介 陆法言:隋音韵学家,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临漳人(河北人),官承奉郎。 据王国维考证,陆法言约生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陆爽官至太子冼马。 《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魏著作彦渊、李常侍若、萧国子该、辛咨议德原、薛吏部道衡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俱反)、虞(遇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詠《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江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 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凡有文藻,即须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杨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辙,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是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当时都是地位很高的学者和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二)《切韵》编写的目的和原则 1.目的 一是为了创作诗文的用韵 ——从宽 二是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 ——从严 2.编写原则 “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剖析毫厘、分别黍累”。 分韵方面:从分不从合。 (三)《切韵》介绍 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完整地保存了《切韵·序》。目前有部分残卷。 “切韵”的含义: 沈括《梦溪笔谈》:“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王显:切为切正,即正确规范的意思。 1.《切韵》的内容 五卷。多已散失。 (1)以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过多分为两卷,共计五卷。 (2)平声上卷分为二十六韵,平声下卷分为二十八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分为五十六韵,入声分为三十二韵,共一百九十三韵。 (3)所收字数在一万两千左右。 (4)韵字的注释简单。 (5)不正字形。 2.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讨论 (1)关于《切韵》的分韵 三种观点 戴震: 《切韵》分韵太多、太细 陈澧: 二百零六韵符合当时实际语音情况 章炳麟: 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 (2)关于《切韵》所带表的语音系统 两派 一派认为:《切韵》是综合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 代表人物:江永、章炳麟、王国维 一派认为:《切韵》是单一音系,或基本上是单一音系。又有三种观点: A.吴音说 中唐的李涪 《切韵刊误》以中唐的“东都正音”来指斥二百年前的《切韵》音,确有不明语言变化之嫌。 B.长安音说 高本汉: 《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当时定都长安,故高认为《切韵》代表了当时的长安音。马伯乐、周法高等也同意此说法。 C.洛阳音说 分为二派: 一派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洛阳旧音说(最早由清初阎若璩)。东晋以后的南朝士人操的都是洛阳旧音,即东汉时期的博士音。 一派就是以王显、邵荣芬为代表的洛阳活方音论,一定程度上综合了金陵方音。认为何超的《晋书音义》是代表洛阳活方音的,而《晋书音义》的音系与《切韵》相近。 周祖谟的总结:222页 王力的评价: 《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 共识: A 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韵书;也不是各地方言、古今语言的混合。 B 《切韵》是一部有系统、审音从严的韵书,其音系是严整的。

文档评论(0)

5500083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