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盆地分类以及构造特征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㈥前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 油源有双型多套: 双型: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生油岩-海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前陆坳陷生油岩—湖相泥页岩 冲断遭成古地温场发生变化,加快源岩演化 储集岩也有两套:海相碳酸盐岩、砂岩及陆相碎屑岩。纵向上储盖组合有多套。 圈闭类型:构造、岩性主要靠近冲断带一侧。而地层型主要分布在前陆斜坡。背斜构造常为长轴背斜、断背斜等,呈雁行等形式成排成带。 油气运移以侧向运移为主,不整合及高渗透层是通道,而断层是沟通垂向运移的通道 聚集规律:成熟生油岩中心靠坳陷一侧、油气围绕生油中心分布。油藏类型与圈闭类型分布一致。 断层沟通的层位决定圈闭的有效性。 油气分布规律:油气分布遵循差异聚集原理,呈环带状分布,坳陷内部、深层为气藏,外围、浅层逐步为凝析气藏、油藏。 逆掩推覆体之下背斜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规律: 逆掩推覆体之下的隐伏背斜构造富集油气。 ★★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主力烃源岩为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生烃中心在北部;以生气为主。 泥质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Ⅱ1型。 有机显微组分壳质组分较吐哈盆地低,为倾气类型烃源岩。 热压模拟实验证实:中生界烃源岩泥岩和煤岩以产气为主。 圈闭:以双重构造、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盐下断弯型背斜、断背斜及断鼻,前陆斜坡带正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断鼻和披覆背斜最好。 前陆斜坡主要为 正断块和披覆背斜 其次与叠瓦逆冲断层系有关的断弯背斜、断背斜、断鼻 浅层滑脱型背斜较差 断层封闭性沿断层发生变化 油气相态多样:凝析气藏、干气气藏、油藏 J油气系统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油气相态受母质类型+成熟度及晚期沉降抬升、区域盖层是否存在造成的温压条件控制。 克拉2号干气气藏成藏机制 白垩系3572.5-3969.0m气层段,地层压力高达67.74-75.94MPa,压力系数为 1.94-2.26 气组分中甲烷含量92.09%-98.69%,几乎不含重烃 气藏两个突出的特征 成藏期主要为5Ma以来,生烃高峰与主变形期一致 断裂及不整合面、输导层是油气运移通道,断裂带又是圈闭发育集中带,因此褶皱—冲断带切至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层的断层构成油源通道,与此相关的构造有利于获得油气。 未切至烃源层的断层的相关构造不利于获得油气。突破盖层的断层不利于油气保存。 切至侏罗系输导层及侏罗系底不整合面,可沟通油源,断层向上断至层位决定油气垂向分布 ★★★资源评价、勘探方向与目标选择 盆地模拟资源评价结果 累计有效生油量:212×108t 累计有效生气量:2026×1011m3 气/油=10:1 可供聚集量:油 4×108t,气22.4×1011m3 气:油=5.5:1 三叠系烃源岩生油高峰:J—K; 生气高峰:N2k 侏罗系烃源岩生油高峰:E—N1j 生气高峰:N2k 康村期末:生烃高值区在KL1—KL2—YN2一线 康村期末:生烃高值区在KL1—KL2—YN2一线 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 冲起构造与逆冲三角带构造 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 3、从造山带到前陆盆地的逆冲构造系统 自山脉向前陆地区大致可分为逆冲断层系统的根带、中带和前锋带三部分。 逆冲断层系统的根带:一般位于造山带轴部或靠山脉一侧的前陆盆地边缘,以强烈挤压作用为主,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甚至发育有轴面劈理的挤压褶皱,显示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样式特点。 逆冲断层系统的中带:前陆地区的逆冲楔及背驮式盆地中的逆冲楔状体一般属于逆冲断层系统的中带,以薄皮逆冲构造样式为特点,发育各式双重构造、断弯褶皱和叠瓦状构造等,并显示出近水平的剪切作用。 逆冲断层系统的前锋:一般位于前渊凹陷或前缘隆起内侧斜坡上,以弱挤压作用为特点,大部分逆冲断层的位移量较小,以叠瓦状断层及断层褶皱、断滑褶皱为特点。 从造山带到前陆盆地,逆冲构造系统各部位的挤压强度逐渐减小,挤压收缩应变由大变小。 ㈤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演化 一个向上变粗的旋回,由复理石建造变为磨拉石建造 物源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勘探取得的新认识 库车坳陷构造 ——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之后 白垩系 侏罗系 库车坳陷中生界储集砂体碎屑成分三角图 构造特征 克拉1 大北1 依南2 克拉3 克拉2 东秋5 牙肯3 库车 拜城 ㈤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 克拉地质建模 建立了六种构造模型 ★ 盆地演化与构造分析 1。库车中生代前陆盆地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 中生代盆地沉降中心在北部单斜带(T、J)或克拉苏构造带(K),前缘隆起在塔北隆起处。 中生代原型盆地北界较今盆地边界北延10-20km。 古构造格局表现为山前斜坡、山前隆起→前陆坳 陷→前陆斜坡→前缘隆起。前陆盆地横剖面为 深而窄的不对称形态。 新生代为再生前陆盆地,沉降中心向南迁移 并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