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案例2:储蓄
;案例1,货币供应量模型建立与分析;一、模型的选择;故初步选取模型如下:
M2t=β0+β1gdpt+β2gsdt+β3ckyt+β4cpi2t+μt
Gsd系数为负,与理论不符,而且T检验也没通过。
;进一步检验可知gsd和cky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从下图可知gsd的VIF值达到500多,故去掉cky再计算。;下面的模型基本上合理。GDP每增加一个亿会使M2增加1.347亿,这是乘数的作用,对于国内信贷也有同样的解释。
也可以用广义差分进一步修改(见下页)。;广义差分模型。
命令方式:Ls m2-0.106*m2(-1) c gsd-0.106*gsd(-1) gdp-0.106*gdp(-1) cpi^2-0.106* cpi(-1)^2
结果没有多大改善,也可用AR(I)来处理。异方差检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也迅速增长。经济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变化,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与收入的关系是否已发生变化,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代表居民储蓄(Y),以国民总收入GNI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收入对储蓄存款影响的数量关系。
;数据如下:下表为1978-2003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GNI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Y及增加额YY的数据。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表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增加额”为年鉴数值,与用年底余额计算的数值有差异。数据文件al1.wf1 ; 为了研究1978—2003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随收入的变化规律是否有变化,考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国民总收入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尚无法得到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的详尽信息。若取居民储蓄的增量(YY),并作时序图。见下页。;从居民储蓄增量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在1996年和2000年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再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与国民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散布图看,也呈现出了相同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分析居民储蓄行为在199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三个阶段的数量关系,引入虚拟变量D1和D2。D1和D2的选择,是以1996、2000年两个转折点作为依据,并设定了如下以加法和乘法两种方式同时引入虚拟变量的的模型:;计算结果如下:;思考:1、根据下面结果如何进行分析?这表明三个时期居民储蓄增加额的回归方程在统计意义上确实是不相同的。1996年以前收入每增加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额为0.14568亿元;在1996-2000年,则为-0.197523亿元,2001年后为0.337256亿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述模型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散布图是吻合的,与当时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也是相符的。;案例3:银行革新措施 的效果分析;要求建立虚拟变量模型,三种形式都要考虑找到比较好的模型,并分析系数的含义。
从加法模型知:银行类型对采纳革新技术平均所需时间的差异表现为D1的系数,它的值为8.055,表明信用社采取革新技术平均比股份制银行少8个月多。 ;从乘法模型可知:银行总资产与采纳革新技术所需时间成反比。资产规模越大,则采纳革新技术措施间隔时间就越长,同时也表明,股份制银行总资产系数为-0.082285,而农村信用社为-0.119044,这说明农村信用社总资产对采纳革新技术所需时间的影响要比股份制银行大(负向影响大)。;混合模型效果不好。;案例4:利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滞后期;在五个评价指标中有4个认为滞后期应为3(见系统自动标出的结果,即*号处)。;本例选择结果如下:; 变量下面第1和2括号值分别标准差和T统计量,在同一变量不同的滞后项,有的是显著的,有的是不显著的,有的符号是相反的,验证了我们所说的VAR模型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首先,对于物价CPI,上一季度的货币供应量对其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系数为正,与理论相符,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使物价水平上升,而上第二个季度M1的对CPI的影响是负的,而且更显著,正负交叉影响表现出M1和CPI相互关系的特征。;其次,对于货币供应量来说,上一季度的GDP对其影响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受上期的产出但受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但上第2季度的GDP对M1产生显著负影响。
再次,对于GDP,上期的货币供应量对其是显著正影响。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前几年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是有效的,而上期物价水平则对产出是不显著负影响。;注:
为了保证序列的平稳性,也可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看盘细节-潘伟君精品.pdf VIP
- 2023年患者用药指导全国知识技能竞赛备考题库(汇总版).docx VIP
- 人教版高中《生物》全部重点知识归纳总结.pdf VIP
- 2021年-2022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pdf VIP
- 肾内科实习生出科考试.doc VIP
- 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内蒙古卷).pptx VIP
- 2025年淮安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试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docx VIP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_1.docx VIP
- 202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专业水平能力测试模拟题(含参考答案).pdf VIP
- 12J003 室外工程图集 -培训 -房地产-2024.pdf
文档评论(0)